site logo: www.tvsmo.com

心血管狭窄是无声杀手 夜间盗汗别轻忽

文/陈志明博士(缺氧睡眠障碍中心负责人)

心血管狭窄可说是无声的杀手,可能引起心脏缺氧,甚至在睡眠中引发危险。(Shutterstock)

人气: 63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心血管狭窄可说是无声的杀手,可能引起心脏缺氧,甚至在睡眠中引发危险。

心血管狭窄 可能导致心脏缺氧坏死

据卫福部统计,国人十大死因中,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相关疾病,长期以来占据了十大死因的半数。例如:前阵子发生的影星拍戏录影的意外死亡事故,起因便是心源性猝死。

无独有偶的,我前阵子去医院探望一位之前从事建筑业的好友,也因为有心血管狭窄的问题,在某个深夜凌晨睡觉中,胸部发生灼热感、从睡梦中痛醒、并大量出汗,紧急送医才发现是因为血管狭窄,心脏差点因缺血或缺氧坏死,可说是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其实朋友之前就作过检查,早就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狭窄的问题,但总觉得还不到心肌梗塞的状态,所以有所忽视。而心血管狭窄可说是无声的杀手,因为心脏狭窄率到70%以下时,患者在休息状态,只要身体还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心肌,就不会感到特殊异状。

夜间盗汗 是心血管狭窄的警讯

但实际上,这半年来,他太太说他都有夜间盗汗失眠的状况,早上醒来棉被及床单经常都湿湿的,一个星期就要洗和晒被单好几次。

大量夜间盗汗,其实已是心血管狭窄者经常发生的问题之一。因为身体慢性缺氧,肾脏过滤功能消退,日间排尿的状况不佳,而渐渐产生水肿状况。而到了晚上睡觉时,身上调控汗腺的神经传递物质消失后,多余的水分经常透过汗腺排出,也就是所谓的夜间盗汗现象。由于对患者的生活不至于造成太大困扰,所以人们经常忽略其背后代表的警讯。

MMP:血管狭窄的凶器

在旧有的医学观念中,认为心血管狭窄的成因都是高血脂所引起的,因此许多人将心血管狭窄的问题,归咎于吃得太过油腻,饮食中含有高胆固醇,容易渗入血管壁产生粥状硬化,造成血管狭窄问题。

但在我深入研究后,认为动脉血管粥状硬化的真正成因,是因血管周遭大量细胞遭遇慢性缺氧,而大量释出一类称作金属基质纤维蛋白酶(MMPs)的酵素,渗透破坏血管内膜层细胞间质开始的。当血管内膜破损时,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和胆固醇,就会就近转变成修补材料。其中,作为修护底层模板功能的低密度胆固醇,因为遭遇MMPs破坏而滞留,所以容易变成氧化臭酸的“垃圾”。

此时,血液中巡逻的单核白血球也是在发现血管中出现MMPs的踪影之后,才会钻入血管内膜下层,并转变成巨噬细胞去缉凶。可惜大概同时,被破坏的血管内膜的细胞间质纤维,很快的就被周遭的纤维母细胞给修护填满,使得这些巨噬细胞在清除吞噬了这些“垃圾”后,便难再返回血管循环中,最后将死亡并堆积在血管内膜底部之内。当几十年一直在血管内膜重复这样的破损、修补、防御、吞噬、死亡、沉积的连锁反应,最后将使血管管径逐渐狭窄。

恶性循环:缺氧的睡眠

心血管狭窄患者的最大困扰是身体进入了缺氧的恶性循环,例如当心脏的冠状动脉逐渐的堵塞后,使得心肌细胞只能进行缺氧代谢途径,而减少了能量的产出,除了使得心肌的收缩力降低,更渐渐造成全身性的慢性缺氧问题。

尤其当患者在睡眠期间,逐渐严重的全身缺氧,将产生过多的快速眼动睡眠(REM),而使心脏负荷加剧并衍伸许多睡眠障碍的问题,例如:打鼾、多梦、早醒,及醒后疲累,像是前面所提案例中的睡眠胸部背部盗汗,更是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经典前兆,代表患者心脏已经缺氧严重所致。

逆转缺氧型睡眠障碍

目前医疗体系在治疗心血管堵塞狭窄这类疾病时,除非是堵塞严重者会动手术,装导管或支架来处理,通常都会给降血脂为主、降血压及抗血栓为辅的药物做为长期治疗方法。

绝大多数降胆固醇的药物作用,因为是以抑制胆固醇的制造为主,降低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数字为目标,除了根本和身体的缺氧恶化摸不上边之外,还严重的改变了身体荷尔蒙的平衡,更对缺氧型睡眠障碍的问题雪上加霜。

对于这类血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在使用降血脂药物的同时,应该更着重强化心脏输出力及抑制MMPs分泌的方法及相关食物,从根本上解决血氧供给及血氧运输等的不足,才有机会逆转原先已经不断沉沦的身体缺氧恶性循环,改善血管狭窄所造成的缺氧型睡眠障碍问题。

· 深度睡眠有1个秘诀 脑神经医师教你一夜好眠

· 林黛玉一年只能睡好10天?贫血易致缺氧和失眠

· 十大死因九个与它有关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解救

责任编辑:李清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