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荷蘭大師雨果‧凡‧德‧古斯筆下的情感張力

展覽「雨果‧凡‧德‧古斯:幸福與痛苦之間」於柏林畫廊展出
文/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翻譯/陳遇
雨果‧凡‧德‧古斯(Hugo van der Goes)的作品《耶穌誕生圖》(Birth of Christ,又做Nativity),約1480年。油彩、橡木板;38.1英寸x 96.4英寸。柏林國立博物館(State Museums of Berlin),畫廊(Gemäldegalerie)。(Gemäldegalerie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48
【字號】    

近期在柏林國立博物館畫廊推出展覽「雨果‧凡‧德‧古斯:幸福與痛苦之間」(Hugo van der Goes: Between Bliss and Pain),收集了大量雨果‧凡‧德‧古斯於540年前留下的繪畫和素描作品。展出作品相當稀有,其中許多是超大幅的作品。

凡‧德‧古斯是荷蘭15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一位畫家,尤以色彩鮮豔、高度逼真、富有表現力與情感的巨型祭壇畫而著稱。

目前對凡‧德‧古斯的生平所知甚少。他的作品明顯受到了布魯塞爾大師羅希爾‧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影響。范德魏登是當時極具影響力的畫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凡‧德‧古斯可能曾經在他的工作室擔任學徒。這次展覽中也包含了一幅范德魏登的重要作品《米德爾堡祭壇畫》(Middelburg Altarpiece),這幅三聯畫也是柏林畫廊的館藏之一。這件作品的構圖將聖母馬利亞和耶穌安排在正中央,其他人物圍繞在其周圍。這樣的安排方式在當時成為典範,在凡‧德‧古斯的祭壇畫《耶穌誕生圖》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手法。

羅希爾‧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米德爾堡祭壇畫》(Middelburg Altarpiece,又稱Bladelin Altarpiece),約1450年。油彩、橡木板;36.8英寸x16.4英寸。柏林國立博物館(State Museums of Berlin),畫廊(Gemäldegalerie)。(Gemäldegalerie提供)

1467年時,凡‧德‧古斯已經是根特市(Ghent)獨當一面的大師了,除了替民間贊助人和勃艮第宮廷(the Burgundian court)作畫,也接受民間慶典和官方遊行的委託。到了1470年代中葉,他毅然離開了成功的世俗事業,進入布魯塞爾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工作。在那裡他以居士的身分繼續創作,許多著名的收藏家,像是奧匈帝國國王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歐根(Archduke Maximilian)也收藏了許多他的搶手作品。現今留存下的凡‧德‧古斯作品大多源自於這段時期。

這場展覽中有許多是國外出借的作品,包含親筆簽名的作品、佚失作品的副本,以及許多受到他影響的藝術家作品。當然,展覽最重要的亮點還是12幅凡‧德‧古斯的作品,另外還有兩幅畫作也咸認是出自於他之手。

蒙福爾特祭壇畫》(Monforte Altar)

雨果‧凡‧德‧古斯的三聯畫《蒙福爾特祭壇畫》的一部分——《三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又譯三王朝聖或三賢士的朝拜),約1470至1475年之間。油彩、橡木板;57.8英寸x95.2英寸。柏林國立博物館(State Museums of Berlin),畫廊(Gemäldegalerie)。(Gemäldegalerie提供)

柏林畫廊收藏了兩件凡‧德‧古斯的經典作品,在過去12年裡對這兩幅畫進行了大量修復。其中一件是《蒙福爾特祭壇畫》,這是凡‧德‧古斯在根特尚未進入修道院之前非常罕見的作品(事實上,這幅是現今僅存最早的凡‧德‧古斯作品)。從這件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當時就已經精確地掌握了媒材運用的技巧,是他事業的巔峰時期。

《蒙福爾特祭壇畫》最初是一幅大型的三聯畫,然而現今只有中央的面板被切下而留存了下來。這幅畫以相當動人、發人深省的方式描繪了東方三博士的朝拜。這是現存最重要的凡‧德‧古斯作品。馬利亞坐在前面的石頭上,這裡曾是一座紀念建築,現已成為廢墟。她凝視著抱在膝上的聖嬰,此時三位帶著禮物的博士前來向他們致敬。

耶穌並沒有沒有向三博士致意,他的目光朝向觀眾,將觀畫者帶入場景之中。凡‧德‧古斯非常高超地使用了光影效果,以鮮明、微妙變化的色彩描繪三位博士華麗的衣服和配件。在博物館的出版物《Gemäldegalerie: 200 Masterpieces of European Painting》中評論凡‧德‧古斯筆下的人物,「這些人物的莊嚴寧靜與超凡不朽遠遠超越了荷蘭當時最高的藝術成就」。

不過,就如凡‧德‧古斯的生平一樣,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和原始位置至今仍是一團謎。至今所知的是,這幅畫在16世紀末時來到了西班牙蒙福爾特的耶穌會修道院,並以此命名。

從這幅畫的複製品數量中可以看到,幾十年來《蒙福爾特祭壇畫》一直是荷蘭畫家追隨的典範。凡‧德‧古斯的另一幅《三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至今已佚失,在當時也影響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該幅作品的影響充分體現在15世紀布魯日(Bruges,比利時的港口城市)畫家傑拉爾德‧大衛(Gerard David)的畫作中。大衛就凡‧德‧古斯消失的這幅作品之後創作了兩幅畫作,他的羊皮紙微縮畫也在展覽中展出。

雨果‧凡‧德‧古斯是一位無可比擬的藝術家,他能夠以炫麗的技巧和色彩勾勒出精巧的細節和複雜的角色特徵。細細觀賞他別有格調的畫作,有深刻的精神啟迪,有無限的收穫。展覽「雨果‧凡‧德‧古斯:幸福與痛苦之間」絕對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會,值得您親身體驗。

展覽「雨果‧凡‧德‧古斯:幸福與痛苦之間」(Hugo van der Goes: Between Bliss and Pain)於柏林國立博物館畫廊(Gemäldegalerie)展出至7月16日。更多資訊請參考。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路德維希堡宮(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北部,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巴洛克建築群。路德維希堡宮不論在規模、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築風格等方面皆與法國的凡爾賽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位居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地區,而有「施瓦本的凡爾賽宮」(Swabian Versailles)之稱。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不論是專程造訪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還是10分鐘車程到當地的圖書館,愛書人一聽到「咱們去圖書館」這句話,就像5歲孩童聽到「冰淇淋店」那樣興奮。對他們來說,「神奇王國」(the Magic Kingdom)不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而是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
  •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 沒有其它宮殿比無憂宮更能代表普魯士最[ascii]著[/ascii]名的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性格了。無憂宮原先設計為波茨坦(Potsdam,現為德國)附近的夏季行宮,優雅的洛可可建築樣式展現著腓特烈大帝的理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