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中華傳統母親花是哪一種?

作者:容乃加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是萱草,又叫忘憂草。「萱堂日永」是祝賀母親生日的題辭,祝賀母親節也合用。(農糧署桃園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8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薰風五月,康乃馨搖曳,傳送母親節的訊息。現在許多國家的人們慶祝母親節,感恩母親,其中和美國同步過母親節的國家最多。1913年,美國國會訂定以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而提倡人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的母親最愛的花——康乃馨成為母親節的象徵。[1] 這個遍及全球的母親節慶祝活動至今一百一十年。而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早就有代表母親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麼花呢?

請先看這二首元朝末年詩人畫家王冕的詩:

墨萱圖二首 其一》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墨萱圖二首 其二》
萱草北堂,顏色鮮且好。
對之有餘飲,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順心,豈在榮與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歲華老。
遊子未能歸,感慨心如搗。

王冕是元末明初高士,有著梅花般堅貞清高的品格,對母親非常孝順。據《浙江通志》記,王冕父親死後,他將母親迎入城中奉養。過了一些時光,母親思念鄉下的生活要返鄉。王冕為了減少母親的勞累,就買了一頭白牛為母親駕車,他自己一身古服、戴著古帽跟隨在車子後面。牛車走在街道上,被一些小孩攔道取笑,王冕一點不以為意,和孩子們笑成堆。王冕古樸,一片純孝,不受世塵的沾染。

王冕的《墨萱圖二首》詩,詠北堂萱草寄上感念慈母的孝子之思。是的,萱草花就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母親花。萱草在各地是常見的植物,田野處處都能生長,葉子細細長長,開出的花朵呈現黃色或橙黃色,給人溫暖的慰藉。萱草花寬和怡然、溫厚從容的姿態,展現和煦潔淨的氣質,宛然寬厚仁慈的母親。這花開一日即謝,明日再開的是另一朵,好像母親的愛日日不絕,常新如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母親的花是萱草。(金針花是其中可食品種。)(台灣桃園市農業局 提供)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就有萱草的足跡,顯然萱草代表、象徵母親的中華文化典故很早就形成了。《詩經‧國風‧衛風》中有《伯兮》篇,詩中問哪裡找得到萱草啊?「焉得諼草(萱草),言樹(種植)之背。」我們現代人不懂「言樹之背」到底在哪裡,漢代《毛氏傳》有註解:「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說萱草種植在家中北堂。

北堂是一家主婦、母親的居處。古代人家的居室東房後部就是北堂,是主婦盥洗、居住的地方。因此「北堂」代指「母親」。萱草種植在北堂,所以「北堂」又稱「萱堂」,也代指母親。由此記載看來,二千年前的漢代,或許在春秋時代萱草就是傳統的母親花了。「萱堂日永」這一成語是祝賀母親生日的題辭,祝賀母親福壽綿長,健康幸福,在母親節用來祝賀母親也很合用。

可以食用的金針是萱草中的一種,又稱黃花菜,「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五月正是採花季節。(陳柏州/大紀元)

萱草還有個絕俗的名字,叫做「忘憂草」,說觀賞萱草能讓人忘憂。三國文學家嵇康《養生論》中說「萱草忘憂」。萱草使人忘憂不僅僅在於它的姿顏讓人賞心悅目,而且萱草也有藥效。宋人蘇頌的《草本圖經》說萱草「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五月正是採花季節。萱草中有一屬的花苞能食用,俗稱「金針」、「黃花菜」。

在北堂種植萱草娛親,使母親忘憂,是中國文化中孝親的一種表現。中華的兒女們在北堂種植萱草送給母親,讓母親一年到頭都能忘憂,孝思孝行終年不斷,比起一年才一度的母親節更是綿長!
——
註[1] :母親節是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年)發起,她終生未婚,一直陪伴母親。安娜的母親很有同情心,而且心地善良,她想要設立一個日子來紀念默默奉獻的偉大母親們,可惜願望未竟而逝世。安娜想完成母親的心願,她於1907年開始舉辦慶祝活動,申請將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舉動慶祝母親節活動,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為法定的母親節。@*#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 人們講「靠山」是指人的後台撐腰的人事力量,「靠山」這一名詞是怎麼來的?它來自一段歷史中的真實故事。故事曉諭我們:不論居太平鄉或處亂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誘,不畏強權欺壓,不懼邪惡逼迫,就是處世最好的靠山!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從《列子》引出的這則故事,後來演變為「蕉葉覆鹿」,用來比喻世間的榮辱得失猶如夢幻,一切宛如鏡花水月;另有解讀則是比喻把真事看作一場夢而一再判斷失誤。
  • 如果您聽說誰家剛剛誕生了一個「千金」,當即知道這家的新生嬰兒是個女孩。說起千金的話題,這裏邊還有不少趣聞,不僅指貨幣,也曾指男孩,那什麽時候專稱發生了改變?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滿族,格格,清朝,夏瓊芬
    華夏民族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著古老的記憶,這記憶來自秦漢三國、唐宋明清。五千年間,每一朝代都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鐫刻在華夏民族的基因裡。您或許曾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看一看歷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麼在此之前,您應當獲得適量的知識儲備,以免在古代社會裡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