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的祁門名醫汪機

文/顏丹
在其父看來,良相之責在於「澤之所及」,要盡全力惠及天下蒼生。入仕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醫術「益眾」來得更深遠、廣博。(St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安徽祁門一帶自古名醫迭出,但因「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而被記載於明史《李時珍傳》的卻只有一位,那就是汪機。汪機(1463~1539),字省之,號石山居士。他生於儒醫世家,其祖父汪輪、父親汪渭及叔伯輩同族汪宦皆為名醫。其父汪渭不僅精於醫術,且著述甚多。而汪宦則是明嘉靖時太醫院御醫徐春甫的老師。

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對汪渭、汪機父子倆進行了這樣的概括:汪渭「少習儒業,精醫學,存心濟物,志不在名,活人甚多」;而汪機則「業《春秋》,補邑庠生,習父醫,尤得其精妙。郡人求治,多效,日益眾,居士弗容辭」。父「習儒業」,而子「業《春秋》」;父「精醫學」,而子「習父醫」。不難看出,汪機無論學儒還是從醫,皆受父親影響頗深。

自幼習讀儒家經典的汪機未能走上入仕為官之路,轉而繼承父業,踏上了懸壺濟世之途,這並非是因他一味聽從父親之命,而是源於「存心濟物,志不在名」的父親對他的諄諄開導與啟發。

汪機自成為「補邑庠生」後,就「屢試不利」。但他父親開導他說:「昔范文正公嘗自禱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意謂仕而不至於相,則其澤之所及,顧不若醫之博耳。」在其父看來,良相之責在於「澤之所及」,要盡全力惠及天下蒼生。入仕為官,若成不了良相,就不如用醫術「益眾」來得更深遠、廣博。在父親的啟悟下,汪機放棄學習「科舉浮文」,開始研讀「醫家諸書」,以「濟物」、「活人」為其畢生志向。

徐春甫說,汪機「棄儒就醫」;汪機也認為自己是「棄儒業醫」,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他自幼學儒,才使其具備了當良醫的德行。儒家有言:「百善孝為先」。孔子曾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在學儒之人看來,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立身處世的根本。而汪機最早被人發現其精湛的醫術,就是因他治好了母親多年的頑疾,後來還三次為晚年的父親治好了重病。

汪機三次為晚年的父親治好了重病。示意圖,圖為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據《石山居士傳略》記載:「其母孺人病頭痛,嘔吐十餘年,居士起之如故。以望公晚年三染疾,亦三起之」;「於是益加研究,診治病者,百試百中,捷如桴鼓,聲名益彰」。《祁門縣誌》云:「汪機,……母病嘔,遂究心醫學,凡岐黃扁倉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證奇疾,發無不中。」其高足陳桷也在為其撰寫的小傳中這樣描述:「先生……性至孝。因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復精於醫,賴以存活者眾。」

汪機因「孝」、「事親」而「究心醫學」。此後幾十年,「凡岐黃扁倉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因此才達到「殊證奇疾,發無不中」的境界。可見,他畢其一生,博覽醫書、潛心鑽研醫學經典,是實現其醫術超凡、精湛的必備條件。

直至年逾古稀,汪機依然手不釋卷,尤其對《靈》、《素》、《難經》、《傷寒》等中醫古典專著甚為精通。同時,他傾盡心力,花費大量時間來整理、編補醫學古籍。自天命之年著書立說,一直筆耕不輟。他為撰寫出《醫學原理》而「朝究暮繹,廢寢忘食,經歷八春」;為整理出《傷寒選錄》而歷經數十年;為訂正《脈訣》中的偏誤,多次徒步往返於祁門與歙縣之間,以重金抄錄《脈訣勘誤》,最終完成了《補定脈訣勘誤》一書。

汪機不僅對醫書精通,其出神入化的醫術也為世人所稱道。據其高足陳桷回憶,汪機「回天之術,曾以極夭扎於同人」、「醫足以逼岐黃之真」。他「診治病者,百試百中」,以至於生病的人只要聽到他走到窗外時發出的咳嗽聲,就立刻感到欣喜,好像痊癒了一般,最終被他完全治好的人也特別多。

據《石山醫案》記載,是凡患者見治於汪機,就如同飢餓之人得到了食物、乾渴之人得到了可飲之水;就如同陷入困境的人得到了援助,從此一躍而起,陷入危難的人得到了扶持,從此轉危為安。

為訂正《脈訣》中的偏誤,汪機多次徒步往返於祁門與歙縣之間。圖為明 唐寅畫山水人物冊 臨溪眺覽。(公有領域)

汪機「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與其父「嘗以醫活人,至數千指」相比,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父親很欣慰地對他說,「你有如此高明的醫術,功名利祿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

作為儒醫,汪機對父母盡孝,也以一顆仁心來對待百姓。無論遠近親疏,是凡來求醫問藥的患者,他都「竭力治之,至忘寢食」。而對於無法救治的人,他也直言相告,從不隱瞞。他常說,身為醫者「不可輕視人之生死」。他還免費為窮苦的病人進行治療,甚至資助其藥物。

明朝嘉靖年間,祁門突發瘟疫,一時間死亡相繼,哭聲載道。汪機心繫當地百姓,於是自己出資購買藥材,並配製成湯藥,盛放在家門口的大瓦缸中,免費施予民眾。未久,瘟疫得以遏制,得救之人不計其數。

嘉靖十年(1531),年近古稀的汪機在《石山先生像贊》中寫道:「平居不敢干名而犯義,交際不敢口是而心違。事求免於流俗,禮求合於先儒。謙約節儉,樂易疏愚。不求聞達,甘守窮廬。寧為禮屈,勿為勢拘。……惟求無愧於心歟!」 嘉靖已亥年(1539)十二月,一代儒醫汪機在故鄉祁門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

《石山醫案刻序》
《石山居士傳略》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 聽過扁鵲這個人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醫呢!他看病究竟有多麼神呢?我們就來聽聽神醫扁鵲的故事。
  •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 古代中醫能施行外科麻醉手術,還能「換心」。扁鵲是中醫學的祖師、「脈學之宗」,他是最早運用脈診來診治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他的換心術和起死回生醫術在當代名播遐邇,得有神醫之名。
  • 經前乳房脹痛與情緒改變,屬於經前緊張綜合症,中醫怎麼看?(Shutterstock)
    程士超,號上達,是廣西桂平人。他生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四位皇帝統治期間,一直是廣西一帶頗負盛名的良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