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懸壺不忘師恩的清代名醫程士超

文/顏雯
經前乳房脹痛與情緒改變,屬於經前緊張綜合症,中醫怎麼看?(Shutterstock)
在遇到不同的患者時,程士超不會照搬古方,或拘泥於一家之言,而是憑藉自己的觀察和診斷來對症下藥。(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程士超,號上達,是廣西桂平人。他生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四位皇帝統治期間,一直是廣西一帶頗負盛名的良醫。

他自小就聰慧過人,能熟讀儒家經典,並能體會出其深刻的內涵。但因家中貧困,父母無力供他考取功名,於是他以懸壺為志,從此投身方技之學。

程士超十幾歲時去廣東遊歷,本想尋訪名師,卻久無所遇。當他折回廣西,一路西行到桂林時,便遇到了自此教他醫術、並使他在醫術上受益終生的恩師朱易。朱易本是江西人,他的老師正是清代有著「醫聖」之稱,不僅「通禪理」,還精於黃白術的神醫喻昌(字嘉言)。他盡得師父真傳,其醫術也不同凡響。

程士超拜朱易為師後,每日都不敢懈怠,只要師父出診,他就跟隨在側,仔細地觀察、認真地記錄。晚上回來,他也顧不上休息,繼續捧起遠古的方書勤學苦讀,用心地去領悟其中的醫理大道。

後來,師父帶著他回到了桂平,讓他為自己的父老鄉親診病療疾。朱易人品貴重,醫術頗高,桂平一帶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禮敬有加。人們總是親切地稱呼他為「朱先生」。十幾年來,師徒二人的懸壺之德已在當地被傳為佳話。朱易手把手教自己的愛徒行醫、配藥,使他醫術漸長,最終也成了為人所尊崇、敬仰的一代名醫

儘管程士超的醫名已傳遍十里八鄉,可他仍在埋頭苦學,想不斷在醫術上尋求突破。除了將師父親授的醫理、醫術熟記於心、應用自如,他還嘗試去借鑑明代時頗受嘉靖皇帝賞識,後被封為太醫院院使的著名醫家薛己(字新甫,號立齋)以及因善用熟地黃而被後世稱為「張熟地」的名醫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的療疾、用藥之法。

後來,在遇到不同的患者時,他就不會照搬古方,或拘泥於一家之言,而是憑藉自己的觀察和診斷來對症下藥。多年來,無論是外感於「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熱)還是內傷於「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的病人,只要服用了他配的藥,就能藥到病除。

道光年間,賊寇四起,朝廷調了貴州的一支軍隊進駐桂平。沒過多久,將領、兵士們都紛紛染上了疫病,且久治不愈。當時,掌管軍糧的一位官員經多方打聽,找到了程士超,並請他去醫治。他不負所望,很快就把軍隊裡的病人都治好了。而那位官員也因此立了功,被皇帝加封為六品官員。後來,洪秀全在桂平起事,當時的縣令李孟群也加派軍隊增援,可士兵們還未上陣就得了疫病,於是又把程士超請了去。他跟著軍隊一路奔波、救治患者,直到士兵們都康復了,他才離開。當此事上奏到朝廷,李孟群也被升了官。

咸豐五年,陳開攻占了桂平,並在此建立大成國,自立為王。程士超處亂不驚,依舊在家中潛心鑽研醫術、整理醫案。他將平日裡開出的藥方以及治病時所積累的心得、經驗都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最後編輯成冊,著成一書。

朱易仙逝後,程士超很掛念他。他時常想著,行醫與做人一樣不能忘本。在他著書立說時,更是時時感念師父朱易多年來的指點與教誨。於是,他以朱易的懸壺之號「星洲」為名,將自己親手編纂的醫書取名為《星洲實錄》。

同治七年,清代名臣鹿傳霖的姑母突然得了腦痛之症。她年紀尚輕,但喝了很多補藥也無濟於事。時間久了,她的肚子也開始大起來。看她面色紅潤,且很久沒來月信,來看過的醫生都認為這是懷孕的先兆。可程士超診脈後發現,病人肚子大是因為補藥吃得太多,導致身體無法吸收,於是都積存在腹內。只要把藥物殘渣清理出去,腹脹的症狀就會消失,月事也會再來。後來按此方醫治,果然如此。

至於病人的頭痛症,他認為不是服藥所能治好的。他讓病家鑄造了一個金枕頭,讓病人枕在上面。等枕頭逐漸變黑,他便叫來匠人,用火烤的方式將黑色物質褪去,再讓病人繼續枕。這樣重複了三次後,那病人的頭痛症就徹底消失了。鹿傳霖見識了程士超的醫術,立即手書「神同和緩」四個字,稱讚他的醫術就像秦國的兩位神醫和、緩一樣出神入化。

那時,廣西富川縣縣令焦肇駿自吸了鴉片後,就患上了水腫。治了一段時間,可症狀越來越厲害,最後連鴉片都吸不了了。醫生們又是給他開湯藥,又是將名貴的龍肝研磨成粉,敷在他身上,但怎麼都不見效。程士超看後,只是給他發了發汗,然後又調理了一下脾臟,他的病就好了。焦肇駿親筆給他題了「十全為上」四個字,誇他是來十個患者就能治好十個的最上等醫生。

因超凡的醫術,程士超在當地的官宦、鄉紳中一直都很有名望,幾十年來收到的匾額、題字遠不止這些。光緒十三年,他離開了人世,享年八十四歲。兒子兆麟自幼得父親所傳,後來著書立說,「發古人所未發」,也成了被載入清代醫史的一位名醫。

參考資料:民國九年《桂平縣誌·紀人》@*#◇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 聽過扁鵲這個人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醫呢!他看病究竟有多麼神呢?我們就來聽聽神醫扁鵲的故事。
  •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 古代中醫能施行外科麻醉手術,還能「換心」。扁鵲是中醫學的祖師、「脈學之宗」,他是最早運用脈診來診治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他的換心術和起死回生醫術在當代名播遐邇,得有神醫之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