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祈禱和奉獻的藝術——倫敦國家美術館聖方濟各(St. Francis)展

倫敦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展覽:眾人愛戴的聖人方濟各(St. Francis)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聖方濟各與四個死後奇蹟》(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約1253年創作。蛋彩畫法和金色於畫板上;45 1/4英寸×63英寸×5 1/2英寸。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聖殿珍寶博物館。 (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修道院照片檔案)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1635年左右,西班牙藝術家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繪製作品《冥想中的聖方濟各》( Saint Francis in Meditation)。這是一幅真人大小、引人注目的肖像畫,畫中的聖方濟各跪拜著仰望上帝祈禱

祖巴蘭沒有大肆宣揚聖方濟各創造的奇蹟,反而將他描繪成常人,讓人們更容易感知他的信仰。聖方濟各身穿方濟嘉布遣會(the Capuchin Order of Franciscans)修士的長袍(habit),外觀破舊,補丁隨處可見。他在腰帶上打了三個結,象徵安貧、禁慾和順從(畫作裡可見兩個繩結)。他還抱著一個頭骨,象徵生命短暫無常和基督受難。這種以聖方濟各為主題的畫作,最早由畫家艾爾‧葛雷柯(El Greco)引入西班牙。

這幅畫以深色的背景映照聖方濟各的苦行生活。我們幾乎可聞到空氣中那股黴味,也能感覺到他跪在硬邦邦的石頭地上,而長袍粗糙的羊毛布料反覆地磨擦著他的皮膚。

畫家藉由聖方濟各的情緒帶領我們進入他的世界,光線落在聖方濟各祈禱的雙手上,以及他渾然忘我的面部表情。

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的作品《冥想中的聖方濟各》,1635─1639年創作。畫布、油彩; 59 3/4英寸x39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照片由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專家認為祖巴蘭創作這幅畫的目的可能是供懸掛在門、窗、私人空間或教堂。他想呈現聖方濟各認為最重要的事:祈禱與奉獻的精神。隨著聖方濟各的佈道工作遠播,他提醒方濟各會(Franciscan Orders)不要過分強調神學(theology);他鼓勵成員學習,但永不「抹滅祈禱和奉獻的精神」。

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祖巴蘭的作品《冥想中的聖方濟各》,在近期的展覧主題:「亞西西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裡展出,展期直到7月30日為止。透過藝術,探索聖人的日常和歷史遺產,從13世紀到今天,共有藝術展品40多件, 包括來自歐洲和美洲等國家公開或私人的收藏。

其中有一件特別的展品就是聖方濟各的長袍,保存在巴洛克風格的鍍金框架中。方濟各會修士發誓要守貧,長袍是最明顯的標誌。專家發現,聖方濟各有些長袍的補丁由修女聖嘉勒(St. Clare)修補。聖嘉勒修女創立聖方濟各女性分會,又叫貧窮修女會(Franciscan order of the Poor Clares)。

「聖方濟各長袍」,13世紀的遺物。羊毛布、麻繩。意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方濟各會(Community of the Friars Minor Conventual of the Basilica of Santa Croce, Florence, Italy)。 (Giusti Claudio/意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方濟各會)
洛倫佐‧迪‧皮耶特羅及其工作室(Vecchietta and workshop)的作品《聖方濟各和貧窮女士的寓言》,約1460年創作。蛋彩畫、白楊木板;11 5/8英寸×7 1/8英寸。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Photo Scala, Florence/bpk; Picture Agency for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Berlin)

普世聖人

大約1181年,聖方濟各(Francesco di Pietro di Bernardone)出生在意大利亞西西販賣絲綢的富有商人家裡。他服過兵役,當過戰俘,身體長期患病。20多歲時,將自己奉獻給上帝,發誓要守貧,並且成立了方濟各修道會(Franciscan religious order ,又稱Friars Minor)。他的修士們將修道會傳播到整個歐洲,他更在1219年向埃及蘇丹國傳教。聖方濟各因其對大自然的熱愛、虔誠的信仰及創造的許多奇蹟而為世人所銘記。

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的作品《蘇丹面前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Before the Sultan),1429年創作。蛋彩畫、畫板;11英寸x12 1/4英寸。德國阿爾滕堡林德瑙博物館(Lindenau Museum, Altenburg in Germany)。(Bernd Sinterhauf/德國阿爾滕堡林德瑙博物館)

聖方濟各為人以身作則。文學評論家埃里希‧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在導覽手冊中寫道,「他的性格獨特,對比鮮明。他的虔誠讓他既孤獨又受歡迎,他的個性溫和又嚴肅,他的外表謙遜又引人注目,這些都令人難以忘懷。」

神聖的藝術

除了新約聖經裡描述的聖徒外,藝術家描繪亞西西聖方濟各的頻率比其他聖人都來得多。聖方濟各死後一個世紀裡,他的畫像創作大約有2萬幅,這還不包括泥金裝飾手抄本( illuminated manuscripts)[註1]。

中世紀的藝術家描繪聖方濟各生前和死後所發生的奇蹟來證實他聖人的身份。如1253年左右製作的「祭壇裝飾面板」(vita-retable)名為《聖方濟各與四個死後奇蹟》(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是最佳範例,畫面中間呈現核心人物,兩側為該人物一生中的片段事件。聖方濟各位在中央,看起來像是一位拜占庭聖人,兩側圖案描述他死後發生的奇蹟。

《聖方濟各與四個死後奇蹟》(Saint Francis and Four Posthumous Miracles),約1253年創作;45 1/4英寸×63英寸×5 1/2英寸。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聖殿珍寶博物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修道院照片檔案)

後來,反宗教改革藝術家把創作重心放在聖方濟各的信仰與精神層面上,特別強調他在全神貫注下所呈現的喜悅,例如,祖巴蘭的作品《冥想中的聖方濟各》。

然而,本次展覽還包括現代藝術,這是一種擁抱抽象概念,通常需要額外解釋才能理解的藝術。當中的一些作品將聖方濟各的人生描繪成缺乏希望的黑暗歷程,這實在有損聖人的使命。

順從神的旨意

展覽裡有幾幅屬於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呈現「聖方濟各祈禱時接受聖痕」的畫面,地點在意大利北部維爾納山(Mount Verna)上,一個與世隔絕的隱居地拉維納(La Verna)。約莫1507年,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弗(Albrecht Altdorfer) 以中性的大地色調繪製作品《聖方濟各接受聖痕》( Saint Francis Receiving the Stigmata)。在這幅畫裡,聖方濟各幾乎隱沒在景物之中,也許是隱喻聖方濟各把自己視為上帝眾多的創造物之一。

弗拉‧利諾‧莫羅尼(Fra Lino Moroni)的作品《拉維納聖山描繪》(Description of the Sacred Mount of Verna),1612年創作。在雅各布‧利戈齊(Jacopo Ligozzi)之後出版的24幅版畫書裡。倫敦大英圖書館。(版權屬大英圖書館委員會/Bridgeman Images)

看著阿爾特多弗的這幅畫,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微風輕拂,挾帶著鄰近山毛櫸林的清香,鳥兒在枝頭嬉戲鳴唱,彷彿讚頌著陽光。聖方濟各修士曾多次在這裡打坐冥想。但那天有些不同,聖方濟各震驚到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天空中看見上帝的妙象—能與上帝直接溝通的六翼天使撒拉弗(seraph)。天使撒拉弗將翅膀擺成十字架狀:兩隻翅膀上舉,兩隻翅膀準備飛行,另外兩隻翅膀包覆身體。

阿爾特多弗如此描繪聖方濟各的信仰:他翻掌向外,順從神的旨意,接受聖痕(the stigmata),五個傷口象徵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傷口。 阿爾特多弗畫出線條,看起來像是來自天堂的管道,顯示傷口由上帝直接授予。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弗的作品《聖方濟各接受聖痕》,1507年創作。畫布、油彩;9 1/2英寸x8 1/4英寸。柏林國家博物館畫廊。(Jörg P. Anders/柏林國家博物館畫廊)

阿爾特多弗的作品發表一個世紀後,1620年,小弗朗斯‧普布斯(Frans Pourbus the Younger)也創作了一幅《聖方濟各接受聖痕》(Saint Francis Receiving the Stigmata)。他以故事書的方式描述這個傳說。畫面後方可見撒拉弗天使出現在聖方濟各面前,他驚嚇到跌坐在地,用手遮擋天使射出的神聖光芒。畫面前方我們看到聖方濟各眼神專注,愉悅地接受聖痕。

不像阿爾特多弗描繪來自天堂的線條 ,普布斯用光線悄悄地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聖方濟各的手上,展示他手掌上的傷口。

小弗朗斯‧普布斯的作品《聖方濟各接受聖痕》,1620年創作。畫布、油彩,89 3/8英寸×63 3/4英寸;巴黎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 Paris)。(Gérard Blot/RMN-Grand Palais, Louvre Museum)

靈魂上天堂

傳記作家和神學家唐納德‧斯波託(Donald Spoto)在他的著作《不情願的聖徒:亞西西聖方濟各的生平》(Reluctant Saint: The Life of Francis of Assisi)中寫道,「中世紀時,鳥類經常用來代表靈魂,因為它們可以飛向上帝。」

展覽中,我們可看到藝術家如何把聖方濟各對鳥群佈道的情景表現出來。聖方濟各喜愛上帝所有的創造物,他會引導大家去愛造物主。意大利熱那亞總主教、編年史學家雅各‧德‧佛拉金(Jacobus de Voragine)在中世紀暢銷宗教書籍《黃金傳說》(The Golden Legend: Readings on the Saints)中寫道:「聖方濟各遇到一大群鳥類,把牠們看作理性的人類,說:『 我的鳥類弟兄們,你們應該感謝你們的造物主,牠幫你們披上羽毛,給你們翅膀飛翔,賜予你乾淨的空氣,無需費力,你的生命即可延續。』」聖方濟各吸引鳥兒的注意力後,向它們佈道,然後再與它們道別。

幾個世紀後的1904年,我們仍可在英國藝術家弗蘭克‧卡多根‧考珀(Frank Cadogan Cowper)的作品《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與天堂的旋律》(St. Francis of Assisi and the Heavenly Melody)中看到聖方濟各與鳥兒的互動。這幅畫作呈現聖方濟各在接近人生的最後所發生的一件神奇事件。聖方濟各要求一位修士弟兄為他彈奏魯特琴(lute),但修士認為這麼做恐違背修會誓言。此時,來自天堂的一位天使為他演奏了一段旋律,滿足聖方濟各想要的心靈撫慰。考珀描繪聖方濟各的四周都有鳥兒圍繞,以及天使的旋律令他感到寬慰。

弗蘭克‧卡多根‧考珀(Frank Cadogan Cowper)的作品《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與天堂的旋律》,1904年創作。畫布、油畫;36 1/2英寸×29 5/8英寸。私人收藏。 (照片由收藏者提供)

斯波托在傳記結尾寫道:「在描述聖方濟各人生最後的時刻,有個畫面令他友人永難忘懷:「聖方濟各離世時,許多百靈鳥飛到他家屋頂上空不停地盤旋鳴唱。」

倫敦國家美術館展覽:「亞西西聖方濟各」將持續展至7月30日。想了解更多信息,請上網站

註釋1:泥金裝飾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是手抄本的一種,內容通常跟宗教有關,內文裝飾精美。泥金裝飾圖樣經常取材自中世紀紋章或宗教徽記。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路德維希堡宮(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北部,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巴洛克建築群。路德維希堡宮不論在規模、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築風格等方面皆與法國的凡爾賽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位居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地區,而有「施瓦本的凡爾賽宮」(Swabian Versailles)之稱。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所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雕塑家便開始製作黏土模型為創作石材雕塑作準備。在卡諾瓦職業生涯早期,他以復興古希臘雕塑遺產聞名。當時有些人甚至稱他為「當代的菲迪亞斯」。
  • 不論是專程造訪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還是10分鐘車程到當地的圖書館,愛書人一聽到「咱們去圖書館」這句話,就像5歲孩童聽到「冰淇淋店」那樣興奮。對他們來說,「神奇王國」(the Magic Kingdom)不在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而是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
  • 如今,重建版帕台農神廟已成為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中心建築──這座永久性的公園是在1897年世博會遺址上修建的。該建築成為許多節日和戲劇演出的背景。有數百名演員參加的春季盛會,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鐵路公司為鼓勵遊客共襄盛會,亦給予票價優惠。戰車比賽、大型歌舞表演和其它視覺展示,吸引著周邊各州遊客前來親身體驗「南方雅典」。
  • 沒有其它宮殿比無憂宮更能代表普魯士最[ascii]著[/ascii]名的國王腓特烈大帝的性格了。無憂宮原先設計為波茨坦(Potsdam,現為德國)附近的夏季行宮,優雅的洛可可建築樣式展現著腓特烈大帝的理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