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用白朮治疾出神入化 清代名醫李炳得張仲景真傳

文/顏雯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40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如金代名醫劉河間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黃而被人稱為「穆大黃」,明代名醫張介賓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稱為「張熟地」。這類醫生有很多都隱於民間,為當地的百姓所稱頌。清朝年間,善用白朮的李炳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口碑的醫生。

李炳(1729~1805),字振聲,號西垣,是江蘇儀徵人。他從幼年時就開始學醫,卻一直未能掌握玄奧、精深的醫理。李炳很苦惱,於是決定潛心鑽研《易經》。十年後,他終於對四時變化、陰陽消長之理有所頓悟,還發現了《靈樞》、《素問》的精妙所在,在醫學上大有長進。

他年輕時曾往來於湖北、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到了晚年,就居住在江蘇邵伯鎮瓜州渡口一帶。因他喜歡鑽研醫書,平時與他交往的人不多,但喜歡聽他暢談醫學的人卻並不少見。他談起深奧的醫理來頗有文采,一點也不枯燥。他用詞簡單卻很有章法,有時還頗像詩句,讓人聽起來意猶未盡,難免會沉醉其中。

李炳不僅鑽研過上古的醫書,對「醫聖」張仲景的醫書也理解頗深。他善用白朮,也是因為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與《傷寒論》中獲益良多。

有婦人腹脹得厲害,醫生給她開了藥後,不但沒能使她的病情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李炳告訴她,只需要服用白朮即可。到了第五天,她的腹脹就消失了。有個病人渴得厲害,吃遍了所有的涼性藥物,卻一直不見好。李炳讓他服用白朮,他第二天就好了。

當別人問起白朮為何會有這樣的療效時,李炳回答說:「這都是張仲景的書中所記載的療法。他在《金匱‧痙濕暍篇》中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大便很堅硬但排小便很順暢,就得在藥方中去掉桂而加上白朮,因為白朮的通便效果勝過其它。他在《傷寒‧理中圓》中也說過,對渴了要飲水的病人,得在藥方中加上白朮,因為白朮止渴的功效極大。」

肥胖、肌肉鬆弛可能是脾虛的問題,可用黨參、炒白朮泡茶來健脾。(Shutterstock)
清朝的名醫李炳善用白朮。(Shutterstock)

後來有一個姓趙的病人,背部惡寒,別的醫生都認為他得的是少陽病,於是給他開了肉桂、附子之類的藥。可他服藥後,病情仍不見好轉。李炳看過後,給他開了白朮、茯苓、桂枝的方子,他照方服用,馬上就好了。一位姓余的病人已六十歲了,腰背疼痛,咳痰且有寒熱的症狀。李炳讓他服用白朮、茯苓,他的病很快就好了。李炳說:「這也是在《金匱要略》中有所記載的。趙某的症狀是『留飲』,余某的症狀是『伏飲』,二者都是痰飲症的一種,服用白朮再合適不過了。」當地人見他用白朮竟這般出神入化,都稱他為「李仙」,還親切地叫他「李白朮」。

除了白朮,李炳也將《金匱要略》中的其它方子運用得十分嫻熟。通過鑽研張仲景的醫書,李炳早已領悟到了處方配藥的神妙之處。他未見醫聖其人,卻在千年後深得他的真傳。

李炳在研讀張仲景的醫書時,也曾跟隨一位醫生學醫。有一天,這位醫生正在治療一位傷寒病人。他對病人說:「你身體就像背著棍杖似的,此乃陰症。」他用生薑、附子配藥,可病人服用後,依然毫無起色。李炳在一旁仔細觀察著,他提出用大青龍湯,結果病人喝下藥,第二天就好了。

李炳的老師覺得十分驚訝,還擺了一桌酒席來慰勞李炳。老師問他:「怎麼會想到用大青龍湯呢?」李炳回答:「身體像背著棍杖似的病人一般都無法轉動身體,但這個病人卻能翻身,有時起來,有時躺下。他一直喊疼,可身體卻活動自如。於是我想,他患的可能不是陰症,不妨先給他發發汗吧,但沒想到竟會有效。」老師聽了很高興,當即就告訴李炳:「從此以後,你可以開始行醫了。」

正所謂醫與道相通,更何況李炳還鑽研過十年的《易經》,說他能開出驅鬼的方子,也絕非是虛妄之言。據史料記載,李炳曾給一位姓周的後生看過病。他頭痛不已,李炳說:「這人身上有鬼氣,怕是被鬼物附身了。」旁邊的人都認為不可信,可沒過多久,他們就親眼看到了。李炳說:「現在鬼物就在他的肝上,不肯離去。」接著,他將羌活、獨活、川芎、細辛、防風、荊芥、升麻、甘松等這類有昇陽、發散功效的草藥碾成粉末,讓病人服用。不一會兒,鬼物就消失了,病人的身體也恢復了正常。從那以後,李炳聲名鵲起,他治好的那位病人還要拜他為師呢!

通過鑽研張仲景的醫書,李炳早已領悟到了處方配藥的神妙之處。他未見醫聖其人,卻在千年後深得他的真傳。(孫明國/大紀元)

這個不尋常的醫案被收錄在清代江南名士焦循為李炳所撰寫的《李翁醫記》中。焦循與李炳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交,李炳的墓誌銘也是焦循所作。對焦循來說,李炳不僅是能與之談論、研究《易經》的知己好友,也是為他自己及其家中至親治好過重病的大恩人。

焦循曾患病「嘔血,夜嘔數升,嘔已而咳」,以為「不治」;他父親「臂痛,不能舉」,「以為將成偏枯」,但李炳親身前往進行救治後,父子倆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即使在去世前一個月之時,李炳還去了焦循家,為他身患重疾的兒子、媳婦、孫子診病。他們所患的不是急症,就是痼疾,還有被其族人誤診的疑難雜症,可李炳卻「不畏勞煩,不恤人言」,「爭命於須臾轉移之機,其應如響」,最終用通神的醫術治好了焦循一家人的病。

這家人感念不已,一個月後,得知李炳去世的消息,都像失去了親人一樣,泣不成聲,悲傷難抑。李炳是在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去世的。一位曾被他救治過的農民知道後,當時就站在路邊哭了起來。

李炳德行貴重,無論患者身分如何,他總是盡心竭力,不問寒暑,不分晝夜,只要有人來請,就會親自前往救治。他重義輕利,對謀財取利之事從不上心,也從不以「調理」為名,將行醫作為牟利的手段。

正如《名醫李君墓誌銘》中所寫的那樣,李炳「拙於求富,巧於濟貧」,「惟人思之,知君術之神」。他不問「財利所在」,只願能「護之他人」、「以保庶民」。

參考資料:

嘉慶十五年《揚州府志》
《李翁醫記》
《名醫李君墓誌銘》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 聽過扁鵲這個人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醫呢!他看病究竟有多麼神呢?我們就來聽聽神醫扁鵲的故事。
  •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 古代中醫能施行外科麻醉手術,還能「換心」。扁鵲是中醫學的祖師、「脈學之宗」,他是最早運用脈診來診治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他的換心術和起死回生醫術在當代名播遐邇,得有神醫之名。
  • 經前乳房脹痛與情緒改變,屬於經前緊張綜合症,中醫怎麼看?(Shutterstock)
    程士超,號上達,是廣西桂平人。他生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四位皇帝統治期間,一直是廣西一帶頗負盛名的良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