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元代醫學家滑壽:撰寫曠世醫書 重興針灸術

文/顏丹
滑壽的針法是由針灸大家高洞陽所傳授的。他不僅「盡得其術」,同時還發現人體「得經十二,任、督脈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示意圖。(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滑壽,字伯仁,生於元大德年間,卒於明洪武年間。據明代的《浙江通志》記載,他「醫通神,所療無不奇效」。《紹興府志》上也說,他能判定人的生死,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齊名。

參與編撰《元史》且頗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的儒士朱右為其作傳時說,「壽本儒者,能通解古書文義。」而明代儒士宋濂在介紹他的這位好友時則感歎道:「滑君……博通經史諸家」「而尤深於醫」。

生於名門望族 自儒而醫

滑壽的祖籍在河南許州的襄城縣,家裡是名門望族。元朝初年,他祖父和父親都在江南為官,於是舉家遷往江蘇儀真(後改名儀征)。滑壽在這裡出生,後來又移居到浙江餘姚。

滑壽自小就很聰慧,機敏好學,尤其愛讀書。他生長在名門大家,因此飽讀儒家經典就成了他每日必修的功課。中國古代的許多名醫都是自儒而醫,學儒能為學醫打下堅實的基礎。不熟讀儒家經典,就難以成為良相;不研讀醫學經典,自然也難以成為良醫。

滑壽熟讀儒家經典,是源於家學的薰陶,而他長大後潛心鑽研醫學經典,則是源於老師王居中的諄諄教導。那時,王居中是京口的名醫,有一段時間在儀真小住,滑壽久聞其名,多次登門拜訪。就這樣,滑壽開始跟隨王居中學醫。老師對他說:「醫祖黃帝、岐伯說的話很多都已經失傳了,如今在後世流傳的,只有《素問》和《難經》,這兩本醫書你非讀不可!」

滑壽聽了老師的話,就把這兩本書從頭到尾好好研讀了一番。讀完後,他發現《素問》一書的內容雖然很完備,但由於流傳日久,篇目的結構次序有些混亂,於是他向老師提出,能否允許他將書中的內容分為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匯萃這十二類,重新進行整理、抄錄。另外,《難經》的醫理雖然涉獵廣博,但其中卻不乏錯漏之處。而歷代的注本也未能完全闡發其本意,因此滑壽也打算對其中的內容進行辨別、考證後,再予以訂正、注釋。

王居中見他心意篤誠,高興地鼓勵他說:「你很善於學習,這很好,你趕快做吧!」自此之後,滑壽便開始潛心鑽研、整理《素問》和《難經》。經過多年的苦心孤詣,他編撰出了令後世學醫者極為推崇的兩部醫學專著——《讀素問鈔》和《難經本義》。

明代祁門名醫汪機曾為《讀素問鈔》作序寫道,此書「刪去蘩蕪,撮其樞要,且所編次,各以類從,秩然有序,非深於岐黃之學者不能也」。而對於《難經本義》,元代儒士揭汯甚至認為,它比扁鵲的《難經》更加「辭達理明,條分縷解」,並揭示出了《素問》、《靈樞》的玄奧所在。元代詩人張翥讀後亦稱讚道,此書「簡而通,決而明」;「閱之使人起敬」。

《黃帝內經素問》最早的印刷版,發行於1115年到1234年之間。(公有領域)

學針法於高洞陽 撰寫針灸學專著

滑壽的醫術頗高,針法更是了得。在滑壽居住的餘姚曾盛傳著這樣兩個醫案:有位婦人懷孕了,卻腹痛不止。她的呻吟聲一直傳到了牆外,且有性命之憂。滑壽診視後說:「這是蛇妖在作怪。」於是施針治療,婦人產下數條蛇後,才活了下來。還有一位孕婦將要臨盆生產時卻突然暈死過去,滑壽診斷後說:「這是因為孩子的手抓著母親的心臟呢。」他趕緊施針,那婦人不一會兒就甦醒過來了,孩子也很快生下來了。仔細看那孩子的大拇指,還有被石針扎過的痕跡。

滑壽的針法是由針灸大家高洞陽所傳授的。他不僅「盡得其術」,同時還發現人體「得經十二,任、督脈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隨後,他採用《素問》、《靈樞》中的經穴專論,撰寫出了《十四經發揮》一書。此書雖名為「發揮」,但所弘揚的卻是經典古籍中的傳統療法。

滑壽為此書作序時曾十分感慨地疾呼:「遠古之書,淵乎深哉」;「針之功,其大矣」。他談到,《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用藥之法僅占一兩成,用灸之法也只占三四成,而其它的基本全是針法,且十之八九都是無需有任何顧慮的。但遺憾的是,後來的學醫者越來越偏離了古法。於是「方藥之說肆行,針道遂寢不講」。或許,正是出於對「針道微而經絡為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的擔憂,他才專門去拜師學習針法,並最終寫出了一部令「後之醫者可披卷而得」的針灸學專著。

一片梧桐葉治難產 療疾如神不求回報

對於滑壽,為時人、後世所津津樂道且深感敬佩的除了他的醫書之外,還有他超凡過人的醫術。明代史家許浩曾在他的《復齋日記》中記載了滑壽用一枚梧桐葉替難產的婦人催生的故事。有一年秋天,蘇州的官員請滑壽跟他們一起到虎丘山遊玩。當時,有一富戶人家的孕婦難產,派人去請滑壽,可官員們都不想讓滑壽離開。滑壽走到一處石台階上,恰巧見一片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就隨即撿起那片葉子,遞給前來求診的病家,並囑咐他說:「把這葉子拿回去,用水煎煮後,讓孕婦服下。」

過了不久,遊山的官員們還沒坐下飲宴,病家就來告訴滑壽說孩子已經出生了。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問滑壽到底用的是什麼藥方。滑壽告訴他們:「所謂『醫』,就是『意』,要憑藉自己的理解來處方,哪有什麼固定的藥方呢?懷孕的婦人過了十月還未生產,是氣虛所致。梧桐葉得秋氣而落,用它來助產,必有奇效!」

滑壽這種以「意」處方的例子還有很多。他給人治病時就是這樣,不拘泥於醫書中的處方,而是將其所學融會貫通,用自己的領悟來進行診斷。他的處方總能立即見效並且藥到病除。

他治病如此靈驗,以至於走到哪兒,人們都熱情地歡迎他。因滑壽也擅長診脈,通過脈象甚至能判定人的生死,很多病家就把他請到家中,非得讓他來判定病人的病情,心裡才覺得踏實。參與編撰《元史》的朱右專門為其作傳,來記載他療疾如神的醫案。儒士宋濂也說:「江南諸醫未能或之先也。」

無論病人是貧是富,滑壽都一視同仁,用心地為他們診治,從不圖回報。他早年在吳楚之地聲名漸起,到了晚年,就已名貫大江南北了。直到今天,餘姚市的龍泉山上還佇立著「滑壽亭」。亭柱上還鐫刻著「繼神農遍嘗百草,承仲景普濟千家」「杏林獨秀聞天下,桃李爭妍滿古城」的詩句。

滑壽走到一處石台階上,恰巧見一片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就隨即撿起那片葉子,遞給前來求診的病家。示意圖,圖為清 劉德之《桐陰秋暢》。(

擅長詩詞歌賦 晚年被名士歎為「老仙」

滑壽性情篤實、敦厚,且聰敏過人。他一生博覽群書,每天誦讀四書五經後,都能記住千言;提筆就能寫出內涵深遠、見解獨到的文章。他年少時就能作詩,尤擅長寫樂府詩。他的詩詞既有雄渾、遒勁之感,也不失典雅、溫情。他與眾多的儒士名臣都有來往,參與編修《元史》和《永樂大典》的宋僖曾為他作詩曰:

滑公江海客,頻到賀家溪。採藥行雲際,吟詩過水西。

僅此一首小詩就足見滑壽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豁達性情以及能即興而作、出口成詩的文學造詣。

他年過七旬,依然是鶴髮童顏,走起路來步履矯健。他喜歡飲酒,與友人相見時,總是開懷暢飲。他晚年為尋求長生之道,自號「攖寧生」。「攖寧」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即心神寧靜,不為外界俗世所擾。元代詩人劉仁本在《正月望前一夕,與滑伯仁煉藥》一詩中寫道:

委羽山中鶴墮翎,老仙為我制頹齡。
人無金石千年壽,藥有丹砂九轉靈。
候熟鼎墟分水火,所吞朋友走風霜。
輕身已得刀圭祕,莫問昌陽與茯苓。

滑壽一生中所救治的病人難以計數,其孜孜不倦、陰德動天。他博學多才,卻不願為良相,僅以救治病人為務,終成一代良醫。滑壽子孫昌茂,皆散居在餘姚、武林一帶。兒子滑孟驥曾任醫學訓科;孫子滑志鏞曾任良醫正;曾孫滑浩曾入籍太醫院,當過刑部郎中、江西南昌府知府,皆能承其家業。@*#

參考資料: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術名流列傳》 清‧陳夢雷
《讀素問鈔》序
《難經本義》序
《十四經發揮》序
《乾隆餘姚志‧藝文》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 聽過扁鵲這個人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醫呢!他看病究竟有多麼神呢?我們就來聽聽神醫扁鵲的故事。
  •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 古代中醫能施行外科麻醉手術,還能「換心」。扁鵲是中醫學的祖師、「脈學之宗」,他是最早運用脈診來診治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他的換心術和起死回生醫術在當代名播遐邇,得有神醫之名。
  • 經前乳房脹痛與情緒改變,屬於經前緊張綜合症,中醫怎麼看?(Shutterstock)
    程士超,號上達,是廣西桂平人。他生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四位皇帝統治期間,一直是廣西一帶頗負盛名的良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