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為三朝天子所愛重的明代御醫戴思恭

文/顏丹
在戴思恭成為醫官前,就使「京師縉紳家無不敬愛之」,因「服其劑者,沉疴豁然如洗」。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被載入《明史‧方伎傳》中的御醫共有五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令三朝帝王愛重的御醫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禮,號肅齋,明朝浦江(今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人。他「生儒家,習聞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自幼莊重,不苟言笑,孝謹溫良」;「讀書明大義,穎悟絕人」;「暇日於星象堪輿風鑒之術,靡不旁推曲究,尤精心軒岐書」。

他20歲時,跟父親徒步到義烏,找到「時稱為丹溪先生」即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拜其為師。說戴思恭「穎悟倍常」,此言不虛,連丹溪先生都「一見奇之」,因「愛其才敏,盡以醫術傳之」,「傾心授之」。而戴思恭「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驗」,「遂以醫道鳴浙東西」。在他成為醫官前,就使「京師縉紳家無不敬愛之」,因「服其劑者,沉疴豁然如洗」。

戴思恭「術有神傳訣,醫隨病製方」,明朝洪武時被徵為御醫,太祖朱元璋對他十分愛重。當時,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患了瘕病,良醫正韓奭治不好,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診治。戴思恭到那兒一看,韓奭所開的藥方並無不妥,就問燕王有什麼飲食上的偏好。朱棣回答,「愛吃生芹。」戴思恭說:「明白了。」他一劑藥下,燕王排出了很多細小菜蟲,病也就好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寫信給戴思恭,其中還說到「數年前吾病甚劇,賴汝醫好。二三年前,又苦腰痛,針藥不效,服汝所製『滋陰丸』好了」。燕王登基後的永樂四年(1406年),戴思恭與世長辭。成祖朱棣仍不忘在「御製祭文」中寫道,「朕昔在藩國,忽攖奇疾,更數醫弗效,積久愈劇,乃召爾於金華。爾至,施不數劑,去其固滯,遂底平寧。朕心眷念,未嘗忘之。」

戴思恭問燕王有什麼飲食上的偏好。朱棣回答,「愛吃生芹。」(Fotolia)

洪武十九年(1386年)時,戴思恭曾治好了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的病。但不久之後,朱棡還是舊疾復發去世了。朱元璋大怒,要嚴懲晉王府的諸醫官。此時,戴思恭從容覲見,對太祖說:「臣以前奉命給晉王治病時就說過,晉王的病暫時是好了,但病毒已入膏肓,恐怕會復發,到時就沒法治了。現在看果然如此。」朱元璋聽後,就赦免了醫官們。那時,有皇妃因愛喝燒酒而出現腹痛。戴思恭治好後就告訴她:「十年後必會復發,到時再無方可治。」十年後,這位皇妃果然因此病復發而亡。

朱元璋深知戴思恭的醫術,因此很信賴他。後來,他年事已高,朱元璋便准許他「風雨輒免朝」,甚至「免其朝詣見」。

1398年,太祖朱元璋得了重病,傳召諸醫侍疾。他久病不愈,一怒之下便要治御醫們的罪。這時,他安慰身旁的戴思恭說:「朕知道你是仁義之人,不關你的事,不要怕。」未久,太祖駕崩,其孫朱允炆繼位。

這位建文帝「罪諸醫」,卻唯獨擢升戴思恭為太醫院使。而這一職位是當時御醫中品階最高的,可見明朝第二代天子也對戴公十分恩厚、敬重。到了第二年(1399年),戴思恭去世多年的父親也被追贈為太醫院使。

1400年,朱元璋第二十子韓憲王朱松對戴思恭「尤加愛重,為書『肅齋』二大字以賜之」。國子監祭酒張顯宗在其《肅齋贊》中說,戴思恭「年已八十,而進修不懈,題其燕居之室曰肅齋以自警」;「韓王殿下聞而嘉之」。名臣蹇義在其《肅齋跋》中說,戴思恭「號肅齋,蓋肅者持敬之意」。

在明朝皇室與諸臣僚看來,戴思恭不僅對人謙恭,還很仁義。1402年,朱元璋第十五子遼簡王朱植「大書仁義二字賜之」。遼簡王說,「太醫院使戴原禮,精於醫學。昔我太祖高皇帝,嘗嘉其能,以仁義為心,特賜此『仁義』二字」,以寵異之。」

朱元璋第十六子慶王朱栴也說,「太醫院使戴原禮,家世醫也,存心濟物,譽稱鄉邑,用薦者言,擢居是任,出入禁闥,夙夜小心,恪恭厥職。高皇帝嘗謂之曰:『老戴仁義人也』。」

朱元璋很讚賞戴思恭的「仁義」,在翰林學士兼太常少卿高遜志的《仁義贊》中也有記載:「太醫院使金華戴公,以碩學奇術,早事孝陵,特受知遇,嘗顧謂曰:『汝讀書有仁義,在醫流中非他臣比也。』公拜稽首不敢,當朝之公卿大夫咸聞知之。」

國子監祭酒張顯宗在其《肅齋贊》中說,戴思恭「年已八十,而進修不懈,題其燕居之室曰肅齋以自警」。示意圖。(fotolia)

除了太祖朱元璋,與戴思恭關係最為親厚的一位帝王恐怕要數朱棣了。據深受朱元璋賞識的名臣盧原質記載,成祖朱棣「勤於政治,於君臣鮮所引接,時時樂與公語,或捋其須,或命坐御榻下,與論古今事,每抵暮始休」。遺憾的是,這種君臣同樂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待「皇上正天位」後,戴思恭「以耄不任事為請,弗從,至數四乃許之」。因他一再請辭,朱棣才允准這位能與之坐榻相伴、論古今事的老御醫歸鄉而去。

「年愈高,而德愈劭;身益榮,而心益卑」的戴思恭於「永樂甲申三月致仕,馳驛而還」。不想到了冬十月,朱棣就「命使者乘軺召公」,不巧戴思恭那時「墜樓臥疾」,「以疾篤不起」。於是,朱棣等到第二年夏四月,又「遣內臣杜典、院判袁寶,賚賜禮幣褚鏹至家,以安車迎之,召見」,「免拜跪」。半年之後,戴思恭「復請歸」。於是,這年十月十四日,朱棣又「賜金幣褚鏹,敕吏部選同鄉官一員馳傳送回」。

多年前,戴思恭治好朱棣的瘕症離開北京時,朱棣曾說「我日當分膳與卿」。多年後,戴思恭最後一次還鄉時,朱棣仍叮囑,「朕復招汝,汝即來也」。只可惜戴公在這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端坐拱手,瞑目良久而逝」了。

戴思恭年少就得丹溪真傳,到老仍對師父禮敬有加。他去世前不久,還不忘去祭掃丹溪先生之墓。他最後一次「乞骸骨」歸鄉後,就立即說:「我久不上丹溪墓所,將治牲醴以修拜掃。」隨後,便「置殽羞,拜丹溪墓」。

他所撰寫的「《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諸書,皆檃栝丹溪之旨」。尤其是《推求師意》二卷,更意在推求「丹溪未竟之意」。

清嘉靖年間,王諷為《推求師意》作序曰,「所學於丹溪者眾,專其論著為原禮也者。何姬曰:丹溪之門稱高第者,原禮也」;「原禮乃能冥會其意,而推闡其所未盡」;「廣丹溪之志」。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在《題朱彥修遺墨後》中說,「原禮以其學行於浙河之西,從之者日益多,由是先生之道沾被滋廣。」明朝翰林編修王汝玉也說:「後之人能知丹溪之學者,皆(戴)公有以倡起之也。」

戴思恭畢其一生,謹守著恩師的教誨,倡其之學,廣其之志。明朝翰林學士董倫對他的評價是:大或活千人於片言,細或起尫羸於瀕死。眾人推之為長者,天子稱之為仁義。正如明史雲,他「無愧其師」。

參考資料:

《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七
《國朝獻征錄》
《古今醫統大全》
《戴氏宗譜》
王鏊《震澤紀聞》
鄭沂《戴思恭行狀》
盧原質《韓王書「肅齋」二大字銘並序》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 聽過扁鵲這個人嗎?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醫呢!他看病究竟有多麼神呢?我們就來聽聽神醫扁鵲的故事。
  • 中醫治病對醫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療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醫,往往都懷揣著「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願。道在先,術在後,術只是道的延申與外化。當後人歎服於古代醫者將神妙的針術、奇準的脈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時,就該想到他們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遠的有德之士。本篇將介紹幾位精於脈術且德行出眾的清代名醫。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醫籍,我們依然會發現,懷揣著治疫奇方、偏方的醫生也並不少見。本篇講述的只是這類被記載下來的眾多名醫中的幾位,願以此來洞見古代中醫醫術的深邃與精深。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語云,一德、二命、三風水。可見命數皆源於累世所積攢的陰德。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源於道法自然的古代中醫,卻一直在不斷地演繹著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跡。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復生的人或許就是命不該絕,而懷揣著神妙醫術的醫者能及時出現,也同樣是德與福、祿、壽之間所產生的因果使然。
  • 望、聞、問、切是古代中醫用來診斷病人病情的最常見方式。然而,這四種方式中的每一項又都會因為醫生的領悟力不斷提升而發揮到極致。如通過切脈,能精準判斷出病人的病情、身分、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運如何,就是能讓人感到古代醫術精深微妙的表現之一,這也是醫道同源的最有力證明。
  • 古代中醫能施行外科麻醉手術,還能「換心」。扁鵲是中醫學的祖師、「脈學之宗」,他是最早運用脈診來診治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他的換心術和起死回生醫術在當代名播遐邇,得有神醫之名。
  • 經前乳房脹痛與情緒改變,屬於經前緊張綜合症,中醫怎麼看?(Shutterstock)
    程士超,號上達,是廣西桂平人。他生於嘉慶年間,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這四位皇帝統治期間,一直是廣西一帶頗負盛名的良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