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史】大开眼界 清末小学国文课学什么

——人物典故篇
作者:宋宝蓝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图为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 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565
【字号】    
   标签: tags: ,

翻开清末小学国文课本,一览一百多年前的小学读物,会有哪些惊人的发现?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湖北官刷印局印刷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学部编译图书局编纂,共八十课,含有插画,图文并茂。从开学第一天拜孔子,到最后一课放假。全书内容涉及到礼仪、孝道、常识、典故、识物等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人物典故。宣统二年的小学国文课本,所选历史人物和典故,相距时间跨度很大。入选人物均为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一百多年前,清末小学生所学的内容,一百多年后的孩子们会了解多少,接触到多少?

戴笠之交 交友之道

第十九课内容为:

“君乘车 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 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公有领域)

戴笠之交的典故出自《越谣歌》。《越谣歌》是古代百越地区的歌谣。先秦时期,有很多民族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地带,合称为百越,也作百粤。

据《风土记》所说,古越一带的百姓性情纯朴,亲善好合。朋友之间交往,会有定交之礼,即脱下头上的手巾,解下腰间的五尺长刀,交给对方。常在山间大树下,封土为坛,然后祝祷:“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虽然您是乘车的富人,我是戴着斗笠的穷人。日后我们相遇时,您还会为我下车,拱手行礼,不改初衷。虽然我徒步而走,您骑着骏马而行。日后相遇时,您还会为我下马,诚恳相待,不改初衷。

《越谣歌》和《风土记》所述,言辞稍有不同,都是表达友人一旦盟誓,不能轻易改变最初的心意。无论日后是贫是富,是尊贵还是卑贱,友人的情义也不会改变。

这篇课文言简意赅,但呈现的历史空间很广阔,把小学生的思维带回千年以前,领略古朴淳和的古代民风。

不贪金钗 彭思永默坐以待

国文课不仅教德养,也教小朋友如何正确的处理某件事。比如第七十七课讲彭思永还钗。课文说道:

“彭思永 幼时 晨起就学

得金钗于门外 默坐其处 以待失者

须臾 亡钗者来寻 审之良是 即付之”

遗失金钗的人一路找来,小思永看到他,确定是失主遗失的,于是把金钗还给了他。(公有领域)

宋朝官员彭思永小时候,一天早晨去上学,推开门,发现门外的地上有一个金钗,不知道是谁遗失的。于是,他就静静地坐下来,在原地等待失主。不一会儿,遗失金钗的人一路找来。小思永看到他,仔细询问了一番,确定是这人遗失的,于是把金钗还给了他。

中国古代的金钗。()

《宋史》记载,当时失主要送钱给他,作为酬谢。小思永笑着说:“我要是想要钱,就不会还您金钗了!”

这篇课文不仅教小朋友拾金不昧,还提醒还钗之前,应该多询问一下,待确定无疑,再还失物,以免出错。

身正心正 “殿上虎”刘安世

人们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歪。教小朋友端正的坐姿,也是修养仪表的一方面。第五十课讲到宋朝刘安世,课文说道:

“刘安世 见宾客

谈论逾时 体无欹侧

肩背竦直 身不少动

手足亦不移动”

刘安世会见宾客时,尽管谈论时间很长,他的身体也不会歪斜,不仅肩背直立,身体不动,手脚也不移动,坐姿非常端正。

刘安世像,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公有领域)

他办完公务回到家,从来没有露过懈怠的表情,即便长久坐立,身体也不会倾斜,而且他写字不写草书,也不喜好声色、财利之事。他忠孝正直,犹如司马光。

《宋史》称刘安世为“殿上虎”。他不仅坐姿端正,为人也很刚正。他担任谏官,扶持公道。在朝廷争辩,有时惹的皇帝震怒,他就手执书简站着,等皇帝怒气消解一些,再重复前面的论辩。旁边的侍者远远看着,都因为害怕,吓得直冒汗,臣僚称他是“殿上虎”,一时之间臣僚都很敬畏他。

马援千里寄家书 教诫侄儿修口德

古人很注重修养口德、积口德。现代人也认同,口德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运势;也有人认为,人的命运好不好,取决于口德。

第七十八课入选人物为大汉将军马援。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就是源自于他的事迹。

马援。(王双宽提供)

课文说道:

“马援诫兄子书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

如闻父母之名

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而言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讲的是马援率军远征交趾(今越南)期间,不远千里传寄诫子书,殷切地教诲侄儿马严和马敦,去掉议论、讥讽他人的不良习惯,希望他们能修口德。在听到别人的过失时,要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不能乱讲。

除了以上这些典故,入选的人物故事还有:七岁的司马光砸缸,智救小朋友;贾易不忍花费零钱,攒得百钱再还给辛苦工作的母亲;程明道带着敬意书写文字。这些故事都很短,通常一课一个故事,大约三十字左右,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小朋友认字的同时,也学会为人之道。

微言大义的汉语,在孩子的课本上,架起了古今桥梁,任后人徜徉。

参考资料: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太平御览》卷406
《宋史》卷320
《宋史》卷345
《后汉书》卷24@*#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 清军常年与太平军战争,导致百姓饥馑,民不安生。面对人间疾苦,曾国藩除了伤叹,别无选择。他不是圣人,只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当战局扭转,清军接连反败为胜,曾国藩总督的军队所到之处,面对黎民涂炭,他无法再袖手旁观,置若罔闻。于是在辖区发放米票,赈济百姓。百姓凭米票换取救济粮。然而当米票回收后,曾国藩发现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张假票。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地方官员竟敢公开造假,与民夺利。他直叹:“人心之坏,殊可痛恨。”
  •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对内忙着剿匪,对外屈膝签订辱国条约。曾国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 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着赶紧捞钱,趁着还在权位,为子孙多办家产。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一个封侯爵,一个封伯爵,在当朝风光无限,家门显赫。然而在钱财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