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系列之五

【曾国藩·乱世自警】悔字如春 贞字配冬

文/宋宝蓝
曾国藩画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前言:瘟疫,兵祸,天灾相继而至。晚清风雨飘摇,灾异不断。身逢乱世,应当随波逐流,浑噩且过?还是砥砺猛进,慧眼警醒?曾国藩感叹身在乱世,实为不幸。面对欺辱、毁谤、功名与诱惑,他战战兢兢遵循传统,勤谨修身。经历千百险阻,不屈不挫,终于乱世中脱颖而出。他立德立言立功,是大清第一位以文臣封武侯,虽位极人臣,功高震主,仍能善始善终。我们撷取曾国藩家书、日记及史稿,从财富观、修身思想、治家智慧、养生之道等不同层面,呈现曾国藩秉承的传统价值,为读者再现遗忘的精华传统。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不仅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上面还打算议处他,他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曾国藩想起官场上的许多事,他能平步青云,在错综复杂的官场平安度过,得力于一个“悔”字。‎曾国藩在信中引用朱熹一句话:“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如落。凶字如冬,万物初调。”悔字如同春天,万物蕴藏积蓄着生机,开始生发。吉字犹如夏天,万物茂盛达到顶峰。吝字犹如秋天,万物开始凋零。凶字如同冬天,万物开始凋谢。

曾国藩又引用朱子的话继续阐述,“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在曾国荃处境艰难时,他希望弟弟守住“悔字诀、(贞)硬字诀”。悔字如春,(贞)硬字如冬。冬天,看似是一个死亡的季节,然而死亡中蕴藏着新的生机。比如树叶枯萎凋零,留下的枝干是其贞。流水结冰,不动是其贞。到了冬天,万事万物都在舍弃它们外在不必要的东西,但会坚贞地保守着根本。贞字配冬,“贞”是正、坚固的意思。曾国藩以硬字诀,提醒弟弟效法冬天收藏之德,坚守做人之本,心存悔字,等春天一到,还可以挽回新的生机。

回顾过往,曾国藩坦言道:“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以前他很自负,认为自己本事很大,能屈能伸,可行可藏,又常常能看到别人的不是。但是自从丁已年、戊午年他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自己根本没什么本事,“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从此之后,无论他做什么事,都要去看别人好的地方。怨天,曾国藩原本就不敢;尤人,怨恨别人,他也随时随地尽量克制自己。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心存“悔”字,没有什么事不可以挽回。

曾国藩组建军队,训练湘军,筹集军饷,改革两淮盐政,征收厘金,为大清力挽狂澜,消灭太平天国后,又竭力围剿捻军。为什么曾国藩说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丁已年是咸丰七年(1857年),戊午年是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早年向学者倭仁虚心求教,并效法他坚持写日记,坚持在诚意上下功夫。然而从道光二十六年至咸丰七年,曾国藩都没有日记留存。直到咸丰八年,他才开始恢复写日记的习惯。

自从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训练湘军,抵御太平军,他面临着极高的死亡风险。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曾国藩第一次带兵打仗。原本,他以为稳操胜券。第一,他亲自训练的湘军人数众多,远多于太平军;第二,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事先发布了檄文,并且从粮草到士气都做了充足的准备。然而靖港之战刚一开打,几百名太平军就击溃了三千湘军。曾国藩作为统帅,站在桥前树起一面令旗,大喝一声:“过桥者斩。”可是兵败如山倒,溃败的湘军全都绕着桥逃跑了。曾国藩捶胸顿足,觉得无颜面对世人,悲愤之下他跳入湘江,投水自尽。幕府章寿麟见状大吃一惊,赶紧把他救了上来。

湖口之战,以及困守祁门之时,曾国藩都身陷绝境,结果都是有惊无险,度过了大劫。罗泽南曾说:“天苟不亡本朝,公必不死。”意思是如果上天不让大清灭亡,曾国藩也一定不会死。章寿麟画了一幅图《铜官感旧图》,题写了自序,其中有一句话说“以见公非偶然之生,即不能忽然而死”,大意是说,曾国藩这等人,天生是来平定乱局的,既然他身负天命,那么他的出生和死亡都绝不是偶然。言外之意,在战争中他遇到危难,不会轻易地死去,即使我章寿麟不去救他,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出手相救。这些宦海经历,令曾国藩开始领悟天意。

咸丰八年,在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清军名将李续宾、曾国华却在安徽三河战败,令朝野震惊。曾国华于此役战死一事,对曾国藩打击很大。早年曾国藩看到国家有二大患:军饷奇缺,兵力不精。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一度心理失衡,怨天尤人,找弟弟们吵闹。他的弟弟们躲起来不见他,曾国藩就找弟媳们大吵大闹,“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名证”。曾国藩非常后悔,因自己修德不够,怨气戾气横生,给家人招来了这场厄运,不幸应在了弟弟曾国华身上。

他痛悔自责,写信给弟弟们说,“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能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他以此为鉴,希望自己和弟弟们能洗心涤虑,以免遭更大的灾祸。

参考资料: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日记》
《清史稿》卷405/卷413

点阅曾国藩【曾国藩·乱世自警】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张旭,是盛唐时的书法家。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将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称为酒中八仙。张旭非常喜欢喝酒,酒醉之后常常狂啸奔走,趁着酒意挥毫作书,或者用头发蘸墨汁书写,世称“张颠”。他的书法奇形怪状,连绵回绕,粗细对比夸张,狂妄奔放,变化莫测,世称“狂草”。文宗皇帝下诏书称裴文舞剑、李白的诗歌与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 清军常年与太平军战争,导致百姓饥馑,民不安生。面对人间疾苦,曾国藩除了伤叹,别无选择。他不是圣人,只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当战局扭转,清军接连反败为胜,曾国藩总督的军队所到之处,面对黎民涂炭,他无法再袖手旁观,置若罔闻。于是在辖区发放米票,赈济百姓。百姓凭米票换取救济粮。然而当米票回收后,曾国藩发现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张假票。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地方官员竟敢公开造假,与民夺利。他直叹:“人心之坏,殊可痛恨。”
  •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对内忙着剿匪,对外屈膝签订辱国条约。曾国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