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见,金风玉露一相逢,看似偶然的际遇,往往决定了一生的命运,甚至是历史的走向。三国的故事,跨越短短百年光阴,世事变幻与兴衰荣辱,看似纷繁交错,这一切似乎在冥冥中安排的某个节点,已有了定数。
恰比如,曹操集“五子良将”,创下建安基业;孙权重周瑜、鲁肃,演绎君臣之义;刘备遇关羽、张飞,缔结生死至交。三国的英雄们,各有所遇、所得,而其中开蜀仁君与千古神相的相会,两人烹茶问道、坐论江山,堪称最经典的一幕。
这一段往事,在史册中仅见“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一句,而在小说家的笔下,敷衍成两个章回的细腻故事,之前又用两章笔墨铺垫。这样的刻画手法,仿佛是为了成就一片汪洋,于细无声处汇聚涓涓溪流;追念先贤的后人读之,恰似峰回路转不见前路,不经意乍见花明而分外欣喜。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志向难伸的刘备访求隐世高卧的诸葛亮,似乎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事情。刘备先从水镜处得知,“卧龙”“凤雏”若能得一,可安天下。但水镜第二次见他却说,诸葛亮若出山辅佐,却是“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谋士徐庶临行之前,将诸葛亮赞为绝代奇才。而当他们私下会面时,徐庶提及引荐之事,诸葛亮却勃然变色,拂袖离去。
三国乱世贤才辈出,诸葛亮又是当世众贤才最推重的一位,他自比古时的管仲、乐毅,而他人更认为他堪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良。刘备未见其人,早已心驰神往,无惧前路多阻,毅然踏上求贤之路。
一顾茅庐,怅对空山
刘备携关、张兄弟至隆中,遥遥听见山中农夫的歌声,当听到“南阳有隐士,高眠卧不足”之句,刘备立即勒马求问。农夫回答,这首歌乃是居于卧龙冈茅庐的诸葛亮所作。三人依言寻去,行至诸葛亮的山庄,下马亲扣柴扉。一童子出来答话,说先生今早出门去了,既不知踪迹,也不知归期。
第一次寻访,刘备寻隐不遇,只得惆怅而还。然而他得以目睹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山清水秀,林木交翠,仿佛是仙人清居的世外桃源。虽与主人失之交臂,刘备却在清气飘然的山水,隐隐感受到卧龙超迈高蹈之气韵。
归途中,刘备三人迎面遇见一个丰姿俊爽的文士。刘备见他器宇不凡,以为得见卧龙,遂下马拜会,谁知那人却是卧龙之友崔州平。刘备虽然失望,却不失礼数,更因他是诸葛亮结交的好友,对他多了一分亲近之心。他邀崔州平对坐详谈,备道来意,欲向诸葛亮讨教定国安邦的大计。崔州平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古以来治乱无常,此时正是由治入乱之时,恐怕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扭转乾坤。
刘备自知天命有常,但他既为汉胄,匡扶汉室的责任义不容辞,岂敢以命数为由漠视汉室存亡?刘备复请崔州平入账下效力,而隐士向往自然,无意于功名,便飘然远去。
二顾茅庐,谁是真龙
又过了数日,在朔风凛冽、瑞雪霏霏的严寒时节,刘备探听到诸葛亮返回,立即出城拜访。出发前,最乏耐性的张飞以风雪为由,劝阻义兄。刘备立即正色说道:“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他或许早已预料到,尘世意外之人岂可轻易去就,非至诚之举不能打动其心。
刘、关、张三兄弟第二次登上卧龙冈,途中经过酒肆,又闻意味深长的歌调。一人唱“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又一人唱:“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歌词慷慨悲壮,既咏时事,又道归隐之志,却不知这可是卧龙先生的心声?
刘备立即下马入店,见两位形貌清奇者凭桌对饮,便长揖求教。原来他二人亦是卧龙好友。刘备复请二人一同入庄谈论国事,他们却如崔州平一样,自言是山野慵懒之徒,不通治国安民之事,请刘备自行寻访。或许他们已料知,自身才学不及卧龙,刘备得他一人足矣,无需他们班门弄斧。
此番登门拜访,童子告知他们,先生“现在堂上读书”。刘备大喜而入,于中门处偶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对联,又听草堂中传来吟咏之声。原来有一少年,拥炉抱膝,朗声吟唱:“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细品此歌的意境,竟似比酒肆之歌还要超然高俊,这位隐士安居山野,不问世事,并非对末世乱象心灰意冷,而是怀着高远之志,静待栖身的良木、贤明的人主,还有恰当的天时,便要青云直上,创造不朽功业。刘备听出歌者择主而仕的意味,想来眼前的奇少年定是诸葛现身,赶忙上前相见。
那少年的回答让刘备又一次失望。原来他是诸葛亮的幼弟诸葛均,而兄长又于昨日结伴出游。刘备却一如往日的从容淡定,不仅对诸葛均礼敬有加,更特意留书信一封,致以殷勤款款之意。待要离去时,童子一声“老先生来也”,引得刘备又去察看,遥见一暖帽狐裘装扮的男子乘驴踏雪而来。他大喜而叹:“此真卧龙矣!”立即施礼拜见。
诸葛均不得不提醒他,来者实为卧龙之岳父。刘备第二次到访,不辞苦寒路远,满怀希望而来,竟然三番错认主人。当他回望卧龙冈,风雪扑面,高贤无影,此时心情可想而知。
刘备对贤才的渴慕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了,遇到的每位异士都宁愿认作诸葛亮,只为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结识他的机会。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他得知将他人误认,也丝毫不改恭谨谦和的态度,更是表达出同样的招贤纳士的希求。礼贤下士的君臣之义,在刘备求贤的事迹上展得淋漓尽致。
三顾茅庐,神仙降世
来年早春,刘备不忘访贤之志,准备第三次登上卧龙冈。他对诸葛亮几乎奉若神明,先是卜问吉时,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后才肯出发。关、张两兄弟对刘备折节下士的举动颇为不满,一齐出面劝阻。刘备却不改初衷,愿效法昔日齐桓公五次求见东郭野人,周文王礼待姜子牙的敬贤故事,恭请卧龙出山。
距离高贤愈近,刘备行止愈恭。在草卢半里之外,他便下马步行,巧遇诸葛均。诸葛均道家兄今日在庄,可以一会,便飘然自去。刘备感叹自己精诚所至,终于有幸得见卧龙。在庄前,童子出门答话,说先生正于草堂昼寝。刘备便吩咐关、张在门口等候,自己亲自至草堂阶下,隐约瞥见诸葛亮高卧席上,几如卧龙之姿,便静立一旁,神态恭肃。
三人候了一个多时辰后,忽听卧龙口吟一时:“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翻身问童子:“有俗客来否?”童子答曰刘皇叔等候多时,诸葛亮这才转入后堂更衣,半晌后整理衣冠出迎。
等待了一冬的会面,心底期待了无数次的高贤,都在千回百折之后变成了现实。究竟是怎样的英雄,引得刘备三次拜访,一次又一次以大礼相待?且看刘备眼中的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果然是一位超凡入圣的绝世圣贤!
刘备立即自报家门,施礼下拜,诸葛亮亦谦谦还礼,两人便分宾主而坐,对饮香茗。他们将在这人间仙境中,展开一场开阔宙宇的神思,分疆定国的高论。这位足不出户的诸葛孔明,心中早已为神州大地勾勒出三国鼎力的版图,只待一位明主来完成这使命。
从诸葛亮作的几首诗歌来看,他未必没有济世安民的宏愿,反而一直相时而动,等待出山的机遇。那么,当他得知刘备欲请他出山时,为何要设置如此多的障碍,令其几次三番求而不得?
贤臣择主而仕,何况是千载难逢的贤士。诸葛亮怀天下大志,必然要寻得一位才德兼备的明主,才能实现心中宏愿。他让这场初会费尽周折,只为确定刘备是否真如传言所说的那样仁德、对招纳自己是否是发自内心的诚意。前两次刘备到访的言行,或许仅是礼数周全,而第三次肯放下身段毕恭毕敬地静候诸葛亮,这完全是一个人的本心了。这时,他才肯现身坐论,为刘备指点迷津。
那么刘备为何甘愿猥自枉屈,一心以诚意打动诸葛亮呢?他在劝慰张飞时,曾引《孟子》中的名句:“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是说欲见贤哲,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否则便是自行封堵求贤的门路。那么何为正确之法?《孟子》在下文又道:“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即求贤之人必须遵守义的原则,而且要依礼行事,而这些只有君子才能真正做到。是故前路渺茫,刘备仍就心诚意笃,用“义”与“礼”打动卧龙,令其睁开沉睡的双眸,见证真龙高吟原野、一飞冲天的时刻!
责任编辑:张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