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璀璨中華文化】

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2):沒有一墳一墓怎樣展現清明節民俗

作者:踏雪飛鴻
《清明上河圖》中沒有一墳一墓,怎樣展現清明節民俗?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31
【字號】    
   標籤: tags: , ,

點閱——【前文:民俗畫神品《清明上河圖》(1): 畫家與藝術表現】

清明上河圖》展現了九百年前世上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的清明時節景況。「清明」是指清明日、清明節;也有說語帶雙關,指政治清明、清明盛世的說法;「上河」也有多種解釋:御河、汴京的汴河稱「上河」,上汴河街市趕集稱上河,另外一般河流的上游或逆水行舟也稱上河。當時汴京,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人口有七十萬。清明節是當時寒食節的一環,對皇室、貴戚和庶民間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日子。

這幅《清明上河圖》長卷,連接古今九百年清明時節的記憶,在畫家張擇端的妙筆下展現真實民俗風物的記憶——形形色色清明時節的人生百態,看畫中皇都城門內外的熙熙攘攘,人們的摩肩擦踵,似乎展現傾城而出上河去的盛況。然而賞畫人看遍此畫卷,卻看不到墳,難道北宋時人在清明節不上墳拜掃嗎?

非也!在唐代是在寒食節上墳,到了北宋時代,民間從寒食到清明日都有人上墳拜掃。我們看北宋民俗志《東京夢華錄》有這樣的記述:「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所謂一百五日是指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清明節落在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

那麼畫家是怎樣表現清明節上墳拜掃的民俗節景呢?

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開卷的驢隊踏開清明時空。(公有領域)

讓我們聚焦到圖右方汴河邊,第一條村路上。畫家一開卷,畫了馱著木炭袋的驢子隊,這點出了清明節的時序,交待了時空背景。古代寒食節禁火,其後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入清明節氣,這是春天取新火傳新火的日子。驢子所馱的木炭就是春天的火炭,是用來點燃新火的,和天地一起啟動了清明節的時序。

沿著汴河經過柳樹林,到了第二條村路上,那裡出現了一小隊人馬,兩僕人抬著一花轎,「轎子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在後方有騎馬的男主人,前後有四五個僕人擔物、扛物同行。圖中這一台以楊柳雜花裝飾轎頂的轎子,就是清明節上墳掃墓拜掃的民俗代言了。

圖中這一台以楊柳雜花裝飾在轎頂上的轎子,就是上墳掃墓拜掃的清明民俗一景。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我們從《東京夢華錄》可以得到印證:「……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

在本圖中雖然看不到一墳一墓,卻是呈現了楊柳雜花裝簇轎頂這種真實寫照,反映了宋代清明掃墓的民俗活力。北宋都城汴京的汴河沿岸都栽植著蒼勁的柳樹,柳樹可以固堤又是易栽易活的植物,展現著頑強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春天的「清明柳」,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所以說《清明上河圖》表現的清明上墳拜掃的民俗是以新生代言死亡,寓含代代更生之意。

附近汴河邊道上還有一家名為「王家紙馬」的紙馬鋪,店鋪門口兩邊站立著大紙馬和紙樓閣為標誌,這是賣清明節出城上墳的紙錢和祭拜物品的店鋪。《東京夢華錄》記載「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這顯示當時的商標廣告術,反映了社會的商業經濟、手工業繁榮的樣貌。

圖中左上方的王家紙馬鋪,販賣上墳掃墓祭拜的紙錢和用品。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王家紙馬鋪在此局部圖的左上方。圖為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局部放大。(公有領域)

《清明上河圖》開卷就以驢子馱木炭點出清明時空,接著插著柳條雜花的轎子拜掃歸城,還有紙馬鋪的大門面,都是畫家胸有成竹的經營安排,呈現了清明節民俗,同時與《東京夢華錄》的民俗記載一一相對應。

畫外ㆍ話外

我們從《清明上河圖》畫中,似乎還能窺見畫家隱含另外的心意,讓畫的主題有更多的延伸表現。

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之後,就把畫作獻給了宋徽宗。在《清明上河圖》卷後,有金代張公藥(字元石)所題的詩文:「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可為側證。(*張擇端曾經擔任翰林承旨。)

在宋徽宗的時代,社會昇平繁華,且夜不宵禁,國際通商貨物琳瑯滿目,人民享用富足,然而滅國之大軍的陰影實則已經迫臨城下。如同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言寫下的自身經驗:「數十年爛賞疊遊,莫知厭足。……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

或許畫家作此畫的目的,不僅為了藝術表現,更是以藝術投主所好,實則隱含勸諫皇上「清明」的巧心,為了強調國家「更生」的精神,所以不畫一墳一墓。張擇端或恐北宋繁華之仙夢將遠逝,故而以心血之作《清明上河圖》對徽宗發出誠摯的呼喚。@*(待續)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達‧芬奇為加勒拉尼所繪的這幅《抱銀貂的女子》,其含意不言自明。達‧芬奇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沒有使用語法,而是仔細地藉由一系列的象徵圖示(motifs)來呈現畫作主角的地位、個性和美德。文藝復興時期的觀畫者,無論他們說哪種語言,都能看懂這種藝術上的視覺語言。
  • 從傳世千百年的趣聞和源起歷史中,讓我們來認識「楷法極則」《孔子廟堂碑》的珍奇與虞世南的書法功夫。
  •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倫勃朗‧凡‧萊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至今仍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君主」。他的許多經典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該館擁有的倫勃朗畫作是世界上最多的,為人們展現了獨具特色且面貌多樣的倫勃朗作品全貌。
  • 貝利尼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為他是歷史上具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文藝復興剛剛開始時,他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的早期作品與馬薩喬奠定文藝復興最初基礎的作品具有同樣的原始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憑藉著和拉斐爾媲美的優秀作品,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推向了幾乎最高的成就水平。
  • 波提切利作為早期文藝復興巨匠而聲名鵲起,其實不過才一百年,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意大利社會中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錯綜關係。
  • 拉斐爾的藝術無需多言,雷杜德的創作卻值得書寫。他為薔薇和各種各樣的植物繪製素描和水彩、鐫刻銅版,並印製版畫——既為了科學的目的,也為了它們的美。
  • 儘管貝尼尼在繪畫上承襲卡拉瓦喬的風格,但大家總是拿他與米開朗基羅相比。 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築、繪畫、雕塑這三個藝術領域都獲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藝術家。綜觀藝術的高度、成就的廣度與才華而言,貝尼尼可說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繼任者。
  • 1508年,米開朗基羅准許貝魯格特研究《卡西納之戰》(Battle of Cascina)的素描草圖──這幅壁畫從未完成。鮮少有人獲得這樣的殊榮,這無疑表明,米開朗基羅將貝魯格特當作藝術家來尊重,也當作朋友信任他。
  •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藝術愛好者湧向意大利米蘭的恩寵聖母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觀賞達‧芬奇的畫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