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诗词常识
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不引曲文,只标字声和韵叶。北曲常多用衬字。曲牌只就正字立说。在这一批例曲里,我们暂时把衬字放在括号内,以后是否继续标示衬字,或用哪种办法标示,尚未决定。
“韵”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人写诗、填词都离不开它,我们今天在欣赏和创作旧体诗词时也同样需要掌握有关它的知识。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语言也不例外,它的运动造成了同一时代的方音差别和同一地点的古今音差别。古时科举以诗赋取仕,如果考生所操方音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写出来的诗赋韵脚当然也各不相同,这无疑地给考官阅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字典,即所谓“官韵”。
这篇文章根据自己对诗歌这一文体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强调了“无韵不成诗”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希望其他的诗歌作者或读者也都来畅所欲言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共同活跃和提高正见网上诗歌创作的气氛和水平。
诗词与音乐的相通性,使诗词给人带来音乐旋律的美感。初写诗词的人,对于字句的押韵及平仄缺少敏感,因而得按照诗词的格律,一字一句的练习,慢慢的成熟。通过不断的练习,会发现很多时候随意写出来的句子,很自然就符合了诗词的格律。
对于刚学习写诗的作者,为了入手时尽可能容易和速成,我们把押韵的要求降到最起码的地步,即按照汉语拼音中韵母的分类来区分韵。这样作容易突显的一个问题是:四句的小诗经常出现平、仄韵混押的情况。由于全诗只有两三个韵脚,平、仄混押而产生的不协和感觉就比较明显。
新近在聊天室中与几位网友谈及一首诗,据说是清代乾隆君臣们游赏花园之际,见清风徐来落叶纷飞,观乎景而感于心的即兴创作,这诗有点像儿歌童谣,全文如下:“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片八九片,十片十一十二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中有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也是一样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格律去写。
没有读过书,但从学习班上下来后居然能写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质朴,纯真的美;这也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您的诗词作品哪怕一个地方出韵,对仗不工,平仄不对,都不能称之为律、绝、词。可以称之为古风,歌,行,等类。当然古风,歌,行等也有一些韵律要求的。如果通篇没有一点韵律,那最好用“诗歌:您的诗词作品题目”或直接用“您的诗词作品题目”命题,不要冠上“律,绝,词牌名”等,以免争议,尤其是读者对象以常人为主的作品。
“千古风流”顾名思义,我们要谈的是人类文化中经过历史的洗练,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和隽永的名人轶事,透过我们纯真善良的心灵,一起来体会生命中的美好境界。
“天韵舞春风”系列与您相聚,共同来谈一谈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许在经过了岁月的锤炼、风雨的冲刷之后,再回头看看历史上走过的路,我们都会有一番新的看法和体认吧!
我们打算向读者介绍的诗词方面的常识已经全部介绍完了。无论读者是有志于诗词写作的入门还是只想获得一般性的了解,我们这一系列文章的内容都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曲,因此词的最初全称为“曲子词”。词作者依照曲谱填写词句,曲名就是词调的名称,也叫“词牌”。后来词的音谱散失,词乐失传,词就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严整的特殊形式流传下来。
歌的每一乐句有声音的高低变化,对应着诗句的平声和仄声字的交替应用。以五言诗为例,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字都变换一次平仄,就只有两种可能的句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要用这两种句式来写诗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过去读“私塾”或者在家里读书,从三岁起就可能读一些诸如《声律启蒙》或者《训蒙骈句》之类的诗词启蒙书。小孩子扯开喉咙大声读“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蒙蒙”[1]或者“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2]天长日久读得多了,再加上做对子的练习,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个韵,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但这种从感性入手的办法显然不是成年人学习诗词的好方法,因为成年人理解力强,从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中国古代把字音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平声包括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二声)两个声调。因此现代汉语的四声没有囊括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其中的入声字在许多方言和现代普通话中已经被“消化”到其它各声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还保留了入声字以外,现代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入声的读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是先秦各国的民歌,《雅》和《颂》则是朝廷郊庙祭祀或典礼的乐歌的歌词,在当时都是和乐而歌的歌曲。
    共有约 48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