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品读宋词】心系苍生无暇逸 天赠牡丹秋季开

文/箫史
明 黄炳中《申时行适适圃册·牡丹亭》。(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上期笔者与诸君分享了苏东坡高超的写景技巧,想必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神笔已令各位叹为观止。但其实东坡词背后还有不少内涵与故事,他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本期我们就以一阕较为冷门的东坡词为例,给大家讲一段有趣且意味深长的故事。

无暇赏花  天赠牡丹

今天与您聊的是苏东坡在密州任官期间所作的《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笔者想抛出一个与这首词和我们现今生活都有关的问题:您遇到过科学难以解释的奇迹吗?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已是从古至今家喻户晓的道理,有许多人深信不疑,但也有科学观念较重者认为“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口头约束罢了”。可无论信与不信,苏东坡在密州遇到的一件事确实值得深思。

在写下《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院》前,苏轼刚到密州不久,当时那里蝗灾、旱灾都很严重。面对百姓疾苦,他没有选择安逸享受,而是一直约束自己的行为,连续几个月斋戒吃素,祭山神祈雨,并一直在关注百姓的处境和灾情。

由于持续辛劳,春天到来之时他没时间去赏花(也可能是因心情沉重而无心思赏花),纵然牡丹盛绽,他也只能从旁人口中听闻花开之美。就这样东坡一直忙碌至秋季,此时依照常理肯定不会再有牡丹盛开了。可令东坡本人以至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秋风吹拂之下竟有一枝牡丹在千叶丛中绽放,实为一大惊喜。

于是苏轼立即置酒请众人赏花,并挥笔写下: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该词上阕以想像为主,下阕记事并发表感悟,大意为:

今春百花开放时节,我却整日深锁斋院,陪伴我的只有东风与袅袅茶烟。我所见到的只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叶。寂寥之时,却听说城西长廊连着古寺,甲第带著名园,那里有“醉贵妃”和“御黄袍”两种珍稀牡丹,花色红得像醉酒杨贵妃的脸颊;花香扑鼻弥漫,沾在衣服上久久不褪,使我十分向往留连。

不知不觉,清明节已过,残花可怜无容身之处,见此场景我不禁泪洒酒樽之前。渐近深秋时,春花更无处可见,但为何这枝牡丹依然在我面前开放?不妨设宴邀客,暂且共赏这转瞬即逝的良辰美景吧。唉!清商(指秋天)可不会怜惜这难得一见的“秋牡丹”,它终有一日会在肃杀的寒风中凋零。牡丹啊,不如你把这最美好的一瞬留在明年春季,届时你可在百花丛中尽情绽放。

上阕东坡暗示旱灾之际自己与百姓同甘共苦,但并无自夸之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诚实:东坡并不护短,没有否认自己有赏花的需求和愿望,他承认与普通世人一样都渴望亲睹“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然而可贵的是,在枯燥与尽兴之间,他终究选择了“荡扬茶烟”的清苦日子,为百姓祈雨并斋戒吃素(他在《祭常山祝文五首》中有提及)。如今21世纪的许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苏轼求神之举并无必要,但笔者认为那是正常之举,因为在一个处处有信仰的时代,人们往往都能谦卑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且敬重天地神明。

如果我们细品,会发现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虔诚信神,还有自律。试想,倘若祈雨者在庙里磕破了头、烧尽了香,可一出门便抛下苍生疾苦,为满足一己之私尽日游荡享乐,那上天会在秋风萧瑟时赠他一枝牡丹作嘉奖吗?恐怕不会。

下阕写作者惊见牡丹秋季开放,但也并非喜极若狂般浓墨重彩,仅一句“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带过,以拟人手法向牡丹发问,看似平淡却别有一番趣味。而接下来东坡的想法更是鹤立鸡群,虽然邀客同赏是正常之举,可他也同时为长远着想,甚至为牡丹着想:深秋将近,这枝牡丹不过是昙花一现,尽管此事值得欣喜,但这份欣喜又能持续多久呢?之后一种接近慈悲的怜悯油然而生,东坡竟劝说牡丹别开得太用力,不如多加珍重、“付与明年”。整首词以与牡丹对话般的寄语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足见东坡语浅情深,面对这枝牡丹的心情不再只是表面的惊喜,更多则是爱花的真诚及对未来的憧憬。

当站在现代回顾这首词背后的故事,也许有人会把它解释为“那年秋天其实不太冷”、“苏轼眼花看错了”等等,但笔者认为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用科学去解释花开原因,而是苏轼为什么在那个低概率时间点收获了亲睹牡丹花开的喜悦。或许,从他开始诚心关爱百姓、放弃安逸的那一刻起,命中已注定送给他一个惊喜。恰是他的人品,使其词更加溢彩流光。

由此可见,若想为后人留下经久不衰的佳作,除高超的写作技巧外,高尚的灵魂更不可缺。

清画院《十二月月令图四月》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东坡其他感人事迹

苏轼虽一生坎坷,却始终心系民生,备受百姓欢迎。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见西湖淤塞过半,水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于是发愿修缮西湖。次年他率众疏浚,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有6桥相接,以利行人,后世称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绍圣元年(1094年),他不幸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被安置于惠州。彼时他已年近6旬,日夜奔驰赴惠州,受到岭南百姓热情欢迎。苏轼无私捐助,将之前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用于疏浚及修长堤。当地百姓“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为此欢庆不已。

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东坡被贬至边侥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现代人看来贬至海南似乎不属于重罚,可在宋代,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然而苏轼随遇而安,将儋州视为第二故乡,在当地办学堂,甚至许多外地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就学。皇天不负有心人,东坡所为终结下善果:当地告别了一百多年内无人进士及第的惨淡历史,在东坡北归不久后,海南就有人举乡贡。后人将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儋州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流传至今。@*#

惠州西湖苏堤西新桥。 (shutterstock)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宋词,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它就是歌词,是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而创作的。可能你会说,今天的流行歌词,为什么不像宋词那样成为经典、成为一代文学呢?恐怕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那些词作者,比如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文豪啊!
  • 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不在少数,诗歌有曹操和曹丕、曹植兄弟,文章有苏洵和苏轼、苏辙兄弟。词也不例外,在宋代名声最大的就是“大小晏”了,也就是晏殊和晏几道父子。晏殊是一位才高德韶的宰相词人,他的小儿子晏几道青出于蓝,被誉为宋朝创作小令的第一人。
  • 大漠孤城,长河落日,朔风飞雪,铁衣金甲⋯⋯如果把这些词汇归到某一类古诗词中,相信很多人都会答出唐朝的边塞诗吧?不过,边塞作为中华王朝的边境自古就存在,历朝历代也少不了开疆拓土的战事,那么其他朝代,会不会也有唐诗一样不朽的边塞文学呢?
  • 一年一度七夕节,牛郎织女来相会。古时候,七夕又叫乞巧节,是女子们祈求提高女红技艺的节日。或许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太感人了,很多文人喜欢在诗词中感​​叹他们的悲欢离合。今天的人们,更是把七夕过成了“情人节”。
  • 岳飞
    宋朝是一个风雅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热血悲壮的时代。靖康之难后,历史上涌现出一代代舍生忘死的抗金英雄。今天我们要介绍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可算作不是词人的填词大家。
  • 和美的姻缘令人羡慕,但毕竟世事难料。如果两人不幸分开了,那深切的思念与无尽的追忆,定格在文字中,更有着悱恻动人的力量。南宋初年,就有这么一对年轻的夫妻,原本才华相当、两心相许,但不过两三年,丈夫迫于母亲的压力,不得不与妻子离婚,多年来两人音讯全无。某一天,丈夫在一座“沈园”游赏,偶然遇到了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
  • 古人写诗词,有的即眼前事,道心中曲,抒写人生聚散离合的情怀;有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阐发古今人事盛衰的幽思。诗词的容量,或微小到一时一地,或洪大到无限时空,形式极为灵活,内涵又极为丰富。
  • 我们在这个系列提到的著名词人,有风华绝代的布衣书生,也有温婉妩媚的淑女佳人;有经世治国的文臣宰相,也有驰骋疆场的百战神将,这些人几乎涵盖了两宋风流人物的各个阶层。
  • 乍看标题,您是否心生疑问:宋代无相机,东坡乃文人,何摄影之有?笔者是不是该补历史课了?非也。此“摄影”非彼“摄影”,这里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机,苏东坡定能成为当朝闻名遐迩的摄影师。
  • 后世的人,往往局限于人生红尘一世一时的视野,只觉得这首词气势磅礴,难得一见,不明白其中更深的涵义。而被中共党文化斗争观念感染的人,说诗人什么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空有才华,奋力抗争云云,又怎能真正体会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