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师道小故事:竭诚育人子弟 天赐兰桂齐芳

作者:杜若 整理
师道小故事:竭诚育人子弟,天赐兰桂齐芳。(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21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老师尽心教书,竭诚育人,成就了许多家庭的子孙。西方有谚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冥冥之中,慈悲的上天嘉奖这些老师,将兰桂齐芳的昌荣显达赐予其子孙。代代相传的民间懿行,古朴的师道故事,讲述着“成就别人,也成就着自己”。

尽心教书 上天嘉奖联捷

潘景云是成都的一名秀才。平日他尽心教书,不想误人子弟,白白浪费学生的学费。除了讲课授业之外,每天他还讲述几则忠孝节义的故事,反复教诲学生。所以他的学生都知道崇尚道德和义理。

甲午年,潘景云入场考试,但是考官不认可他的卷子。这时,考官耳边忽然听到有人说:“此人能够苦心教书,尽心教诲学生。上天已经注定使他接连及第。”榜单揭晓后,潘秀才榜上有名。后来考官说起这件奇事,潘秀才更加勉励自己。次年,果然再次报捷,考中进士。

先正心术 而后文艺

北宋时期,宰相王曙(963年—1034年)的父亲曾说:教育幼童,必须要尽心力。每次与同辈谈论起师道,说教育童子一事,关系到他一生的成败荣辱。我们做老师,如果不能尽心竭力,而误人子弟,那和庸医杀人有什么区别?

平日,王父喜欢为幼童讲述孝悌故事,他说:“学生,要先学心术,而后学文艺。”先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德行,心术端正,之后再学习知识,成为德才兼备的精英,而不是有才无德的害群之辈。学生德行敦厚,对人自然仁善。如果孝悌方面德行有亏,即使才华震世,也不足以为世人所看重。

王父对他人子弟的悉心教导,冥冥之中也对自己的儿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儿子王曙是宰相寇准的女婿,于太宗淳化三年登进士,咸平年间,再中贤良方正科。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王曙出知益州,为官严峻,颇有政绩,受当地百姓爱戴。后累官至枢密使、吏部侍郎、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宰相),封太原郡开国公,名气显赫一时。

竭诚教人 兰桂齐芳

宋朝时期,邓至在家塾为学生授课。凡是有子弟来读书,他都会诚心诚意地教诲学生。他教学生,常常是先教德行,而后文艺。他教学有方,很多学生学业有成,成为有用的人材。

邓至的后代子孙,也多及第登科,飞黄腾达,成为显贵的官员。熙宁九年(1076年),宋神宗在集英殿召见及第进士。邓至长子邓绾(1028年—1086年)当时为翰林学士,在殿上候着。

这时,及第进士点名点到邓至的次子,邓绾之弟邓绩,邓绾马上下殿拜谢。后来又点名点到邓至的二个孙子,邓绾又下殿拜谢。这一年,邓至的次子和二个孙子,竟考中了同榜进士。宋神宗看着他们,笑了起来。王珪(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谥号为“文恭”)在旁边,说:“这是因他的父亲邓至为师能尽诚教人所致。”

古人认为,既然学生称我为师,我就应当尽诚教育他,方才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既然邓至竭诚教学,能够成就别人的孩子,那么上天就会成就他的子孙,使之兰桂齐芳,固然是合乎道理的。

(据《民间懿行》(道德丛书之七))@*#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秀才看到渡船压死鱼虾的情况,就问禅师:“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 的时候,压死那么多鱼、虾、螃蟹,你说这是谁的罪过呢?是乘船的人,还是船夫的罪过 ?将来这个杀生的罪业,是要归于乘船的人,还是船夫?”
  • 泰山的西麓,一道山涧时隐时现,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在嶙峋怪石的环绕中,倒映着千年的女萝,浸润着三十三层的诸天,似有种不可言说的静谧。涧水淙淙,寻声而上,得一古观,观中有亭,临水高踞,有三人端身正坐读书其间——这一幕时隔千载,却宛然如在目前。这三个读书人,正是被后世尊为宋初三先生的胡安定、孙明复、石守道。
  • 怀空法师,明代河阳人,在本州广福院出家,礼大明禅师为师,大明禅师知道他是有大乘根器的人,受具戒后,鼓励他去参游四方,他到京师各地参方,颇有获益。
  • “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我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了。”他抬头凝望着大师说道。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啦,背着石头怎么可以登上顶峰呢?”
  •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