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孔子追求的道與傳下的道

文/楚一丁
河北省金山嶺一段長城的秋色。(Mark Ralston/AFP)
font print 人氣: 15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談中華文化不可能不談孔子。要想找到中華文化的本源,當然更少不了孔學的核心——那個被孔子稱作為「」的東西……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有素王之稱。素王的意思是他有王者之而無王者之位,是文化意義上的王。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曰:「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意思是:如果沒有孔子,人們就不知道孔子以前的那些聖人為什麼是聖人。而孔子以後的人,如果不效法孔子就成不了聖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代尚不得不對孔子如此誠恐誠惶,可見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無人可以取代的地位。

但說到孔子對中華文化本源的那個「道」的開示,其中的奧妙文章就多了。

先來看《論語‧里仁》中的一段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段話記錄的是孔子與他的衣缽傳人曾子(名參)的一段對話,意思是:孔子告訴曾子說自己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孔子說完這句話之後就離開了。隨後門人問曾子孔夫子講的這個「一」是指什麼,曾子答:忠恕而已。

曾子解釋的「忠恕」是不是孔子所說的「一」或者「道」,這個回答對不對?兩千多年來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這裡的關鍵不是曾子的答案本身,而是要問:忠恕二字如此簡單,為什麼孔子不直接說出來,而是用這個「一」字來代替,然後要曾子去猜。難道孔子就是用這種打啞謎的方式教自己的衣缽傳人嗎?

類似的問題在《論語》中還不止一次。再來看《論語‧八佾》中的另一段:「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或者說禮是從哪兒來的?孔子回答:問題問得太大了。禮儀不用太鋪張,不要太浪費。辦喜事有喜氣兒就行,辦喪事表達了哀悼之情就足矣。然而問題來了:如果禮的根本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個省著點兒花錢的道理,為什麼夫子會來一句:大哉問!?到底是什麼問題問得太大了呢?前言不達後語嘛。夫子在暗示什麼呢?

再來看《論語‧衛靈公》中的另一段:「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問子貢(端木賜):你以為我的學問是因為我讀了很多書而得來的嗎?子貢反問: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一以貫之」。這裡又出來一個「一以貫之」,又在打啞謎了。

天人合一的文化本源:天道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對於孔門修養的最高境界——仁,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今人理解不了,雖然都知道孔子因人施教的方法,但現在的人絕對不會把一門理論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不加任何定義地隨意去解釋。孔子不但這樣做了,而且其思想承前啟後,成為後世中華文化的主流。所以我們在研究孔學的時候,要想理解孔子的本意,就不能不從更大的文化背景去探討。

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天道引領人道,人道則是天道的延續。在這個文化中,道德中的道是指天道,而德則是人德,即人的行為標準。「道德」二字的擺放是先有道後有德,亦即人的德是建立在天道法則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關係。

孔子五十歲開始研究易經,且終其餘生樂此不疲。《論語‧述而》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夫子大有沒能早點開始研究易經的遺憾。易者,上日下月為易。顧名思義,易經所講的就是天地之道。所以夫子五十歲以後所研究和追求的,就是天地之道。事實上,在「天道」二字中,儒家更多的是講天,而道家則更專注於道。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序列,天雖然不及道,卻無疑更接近於人。這就是為什麼後世的文化在儒道兩家學說中更重儒學的原因。

既然孔子所追求的是天道,那麼從追求天道的角度回去看孔子所講的「禮之本」和「一以貫之」,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中,文化的本源是那個天道。而林放要孔子解釋這個「禮之本」,等於就是在問天道了。孔子知道以林放的悟性,告訴他了他也做不到,所以就有了那句感慨:「大哉問」。但孔子一生誨人不倦,又不願不回答林放的問題,於是就有了後面的那幾句少花錢多辦事的話,因為以林放的悟性,他也就只能做到這些了。至於說曾子和子貢,這兩人的悟性雖然要比林放強得多,但孔子仍然認為以他們的悟性還不足以傳以自己所學之全部,所以就用了個「一以貫之」去講。意思是自己是在追求天道的過程中,理解了更高的天道法則之後,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以「登泰山小天下」之勢,從上到下一下子豁然通達,看清了人的文化。至於這個「一」究竟具體是什麼,只好讓曾子和子貢自己去悟,能悟多少是多少了。

孔子門徒繼承的道:仁愛

中國東部山東省曲阜市的孔林。(STR/AFP)

子貢是孔子的十大弟子(孔門十哲)之一。《論語公冶長》中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說:孔子詩書禮儀方面的文章還可以聽得到看得見,但孔子對人的心性與天道方面的研究,就無法聽到了。孔子一生中最為得意的門徒是顏回,夫子認為只有顏回能繼承他的道統。可惜顏回早逝,死在了孔子前面。所以子貢所謂的「不可得而聞也」,其實不見得是孔子不傳,而可能是孔子認為除了顏回之外,別的弟子的悟性都還不夠,所以沒把自己對天道的領悟講給他們。顏回死的時候還不到32歲,在剩下的弟子中,孔子挑了曾子繼承自己的衣缽。但以曾子的悟性,他認為孔子「一以貫之」中的那個「一」就是忠恕。所以,孔子的門徒所繼承下來的道就是以忠恕為核心的仁愛了。《論語里仁》裡有:「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早上知道了做人要講忠恕,晚上就死了,那哪來的時間去實踐忠與恕呢?

道家講「道、德、仁、義、禮」,這中間的道和德與我們今天所講的道德不是同一個概念。這裡所講的道德不是建立在後世的一些思想或主義基礎上的道德,而是建立在修道人對天道的修煉基礎之上的道德。「道、德、仁、義、禮」是從上到下五個不同的層次,孔子自己的層次應該高於仁。但他的弟子所繼承的只有仁、義和禮。孟子後來加上了智,董仲舒在漢代又加了信。這就是後世儒學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轉載自《》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精神,將為民族開創新的希望。()
    在這危急關頭,我們呼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精神。在那一片土地上,這種源自上天和久遠的精神,創造過奇蹟,抵禦過風雨,演繹春秋大義、忠烈悲歌,綻放華彩。今天,許多真誠、善良、正直的中國人,正在以勇氣和行動,堅守與實踐著民族的精神。
  • 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最近指出:在過去三年的疫情期間,中國已有約4億人死亡。如此巨大的社會變遷按照中國古人的講法,就是天劫降臨,巨變將至。
  • 孔子是古代的聖賢,創立的儒家思想,是千百年來,中國政治的主導思想,獲得非凡的成功和輝煌。
  • 各城各邑各地方都有守護地方、翦凶除惡的守護神——「城隍」。民間百姓和官吏都很尊敬這位地方守護神,尊稱「城隍爺」。城隍爺是怎麼選出來的?哪些人可以當上城隍爺呢?聽過城隍的考試嗎?蒲松齡《聊齋誌異》有「考城隍」的故事;清代名人袁枚的後身也成了城隍。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有些皇帝的小故事,在正史和軼聞都有記載,只是熱度不是很高,非眾人皆知,但往往又能讓我們耳目一新。以下所掇拾的就是這樣的發生於五代時期的後唐明宗皇帝小故事。
  • 從傳世千百年的趣聞和源起歷史中,讓我們來認識「楷法極則」《孔子廟堂碑》的珍奇與虞世南的書法功夫。
  • 日食、月食、彗星、暴風雨、落雷等這些現象,古史書中稱為「天變」,尋根究底,「天變」原來是上天預示的凶兆。還有較少見的,或較少人注意的「天變」現象,如天裂和天鳴,也都有相對應於人間的異常大事。
  • 許允是曹魏名士,他結婚當天與新娘拜了天地、高堂、兩人交拜之後,就不再入洞房,不願再見自己的醜妻。然而,他的醜妻阮氏就在當天讓他回心轉意,從此對她又親又敬。阮氏是怎樣的奇女子?在許允家族中怎樣成了風雨飄搖中的中流砥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