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成1月6日事件調查目標 共和黨人回應

人氣 932

【大紀元2023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戴芙若綜合報導)美國前總統川普(特朗普)週二(7月18日)宣布,他是司法部對1月6日國會事件進行調查的目標。新聞曝光後,共和黨國會議員、法律專家和保守派政治家紛紛表態,批評政府對他的起訴是政治迫害。

週二早上,川普在他的社交媒體平台Truth Social上發帖稱,特別檢察官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寫信告訴他,他是「1月6日大陪審團調查的目標」,並預計他將面臨逮捕和起訴。川普稱,史密斯週日的信給了他「4天的時間向大陪審團報告」。

川普稱,這封信「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令人震驚的消息」,並將這個消息與他在總統競選期間所面臨的另外兩項起訴相提並論,稱這是對他的又一次政治迫害。

川普寫道:「這場『獵巫行動』完全是為了干預選舉,是執法部門完全、徹底的政治武器化。」

眾議院共和黨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加利福尼亞州)週二表示,政府之所以針對川普,是因為擔心他明年11月可能獲勝。

他告訴記者,「最近,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在上升,甚至超過了尋求連任的拜登總統。那麼他們現在做什麼呢?武裝政府來追捕他們的頭號對手。」「這不是平等司法。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人,他們會追捕對手。」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路易斯安那州)也質疑1月6日調查出現新進展的時機,以及是否對前總統使用雙重標準。

他指出,這一消息發布之際,眾議院監督委員會定於本週聽取兩名國稅局舉報人的證詞,他們稱檢察官對亨特·拜登(Hunter Biden)的調查進展緩慢。

他在眾議院共和黨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說道,「現在你看到拜登政府再次追擊川普總統,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存在雙重標準?司法公正存在嗎?」

川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週日晚上收到了通知他調查的信函,這表明他可能很快會在第二起聯邦案件中面臨指控。

6月份,他在機密文件案件中對37項聯邦罪名表示不認罪,這些罪名涉及他不當處理機密文件並試圖向政府隱瞞這些文件。

1月6日事件的調查由特別檢察官史密斯牽頭,他於去年被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Merrick Garland)任命,以確定「是否有任何個人或實體非法干預權力移交」。

在川普宣布這一消息後,共和黨眾議員馬喬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喬治亞州)大力抨擊了司法部的行動。她表示,這些指控「荒謬」,史密斯正在將司法部「武器化」來對付川普。

「如果這是美國前進的方向——我們比俄羅斯更糟糕,我們比中國(中共)更糟糕。我們比一些最腐敗的第三世界國家更糟糕,這種情況需要結束,」她在CSPAN拍攝的視頻中說道。「絕對的胡說八道。」

共和黨眾議員吉姆·喬丹(Jim Jordan ,俄亥俄州)和瑪麗·米勒(Mary Miller,伊利諾伊州)也呼應了他們的國會同僚對這一消息的看法。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喬丹在推文中表示,「喬·拜登的司法部:襲擊波特蘭聯邦法院?沒問題。恐嚇最高法院法官以影響法院判決?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你是川普總統並且沒有做錯任何事呢?起訴。美國人厭倦了雙重標準!」

米勒在推文中表示,「司法部已經成為一個政治機構,針對喬·拜登的政治對手,同時掩蓋喬·拜登的罪行。司法部正在通過積極干預2024年選舉來攻擊我們的民主,我將與主席吉姆·喬丹一起努力阻止司法部的黨派黑客行為!」

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德克薩斯州)發帖稱:「司法部的持續政治化和武器化已將我們的機構變成了拜登政府黨派優先事項的執行者。」「它仍然對法治造成嚴重危害。」

司法觀察主席湯姆·菲頓(Tom Fitton)在推特上寫道,「親眼目睹了他們濫用權力,這些黨派政客們現在想以政治罪名逮捕川普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對法治的嚴重威脅。」

電台主持人兼作家馬克·萊文(Mark Levin)在推特上寫道:「各地的保守派和共和黨人都應該對拜登的混蛋流氓檢察官、批准這場鬧劇的司法部長,以及無法否認的司法部/聯邦調查局摧毀川普並讓拜登連任的運動感到憤怒。」

《美國偉大》(American Greatness)的作者兼高級撰稿人朱莉·凱利(Julie Kelly)發帖稱,川普有可能被指控犯有煽動陰謀罪。

聯邦黨人首席執行官肖恩·戴維斯(Sean Davis)在推特上提到了司法部對亨特·拜登的調查:「想想如果他非法購買槍枝、在背景調查表上撒謊、洗錢、逃稅、接受外國寡頭的賄賂以及向白宮走私可卡因,司法部一定會視而不見,這有點瘋狂。」

「相反,他告訴人們和平抗議。」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川普助手機密文件案首次提審 表示無罪
川普律師要求推遲機密文件案的審判
川普律師週二佛州出庭 參加機密文件案聽證會
川普:被告知是1月6日事件調查目標 或將被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