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士王源(1376~1455)是一位清官。永樂二年(1404),王源中進士,後歷任河北深澤知縣(18年)、左春坊司左直郎(仁宗皇帝朱高熾及其兄弟的老師)、上海松江同知、廣東潮州知府(9年)等職。
王源勤政愛民,清廉剛直,深受愛戴。深澤百姓在王源獲提任後曾兩次上奏,懇請朝廷讓其再回深澤。主政潮州期間,王源建樹頗多,其中以重修廣濟橋最為著名。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古城的東門外,為「潮州八景」之一。它始建於南宋,是以24條木船連接成的浮橋,橫跨韓江。此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也是世界上首座啟閉式橋梁。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王源到任潮州,開始主持修復受損嚴重的廣濟橋。王源籌募了一萬多兩金銀,全面加固橋墩,並用幾千斤重的鐵索將24條新木船連結起來,使得民眾不再需要擺渡過江。王源還用修繕的盈餘在橋上修築了12座樓閣、126間橋屋,供商家使用,令浮橋變成了熱鬧的街市。
王源主導擴建廣濟橋期間,發生了一件奇事。當時西湖山上有兩塊狀似蟾蜍的巨石經常作怪,導致當地常鬧水災和火災,而且潮州百姓也常有訴訟官司,不得寧日。王源聽說後,便帶領官員和民夫一百人上山劈石。面對怪石,有人害怕怪物報復,遲遲不敢動手。王源便高聲對天盟誓:「昔韓愈能驅除鱷魚,我王源豈不敢除卻怪石?若是惹來災禍,概由本官擔戴!」言畢就帶頭「撲石」。王源的勇氣鼓舞了眾人,大家一起上前,很快將巨石撲碎,石材被收集起來運去修橋。據載,潮州從此「惡根除,美風回」。
正統元年(1436年)七月初七,王源寫下除怪石詩一首:「駢立西山為患久,俄然撲碎不終朝,一雙石筍根除滅,百世妖氛氣盡消。風俗頓回淳古樸,官民齊唱太平謠,從今正應三陽讖,公卿佐聖朝。」此詩及「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的字樣均被刻在一塊大石上。
此事在清朝光緒年間出版的《海陽縣誌》裡有明確記載:「西湖有怪石二,一大十數圍,高數丈;一僅及一半,幾屹立湖濱。形狀酷似蟾蜍,俗因名蟾蜍石,時常作怪。王源奉敕守潮,命百夫撲石,琢為廣濟橋(即湘子橋)用,怪遂息。源乃為記而勒諸石。」
1445年,王源離任後,潮州民眾立祠堂紀念。明朝書法家、詩人陳白沙曾稱讚兩位潮州官員:「吏於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韓愈,國朝(明)莫若王源。」
時光荏苒。廣濟橋歷經八百年風雨,仍在迎接新的日出。然而,記載了王源除怪石的石碑卻在「文革」時由於韓江改道而被炸毀。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