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忽必烈傳之十七

【忽必烈傳】征高麗攻日本 招撫南海諸國

大紀元文化小組
忽必烈傳(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在與欽察汗國與伊兒汗國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忽必烈也沒有忽略與周邊其它國家,如高麗、日本、安南等東南亞、南海諸國的關係,並根據情況採取了不同的策略。

征服近鄰高麗

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935年新羅併入高麗;次年,高麗又滅掉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其都城在開城,國祚近500年,直至1392年為朝鮮王朝取代。

早在蒙古時期,與蒙古人興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遠的高麗國與蒙古人就建立了朝貢關係。1216年成吉思汗時,一支原依附於蒙古人的契丹軍隊反蒙自立,在蒙古大軍的追擊下逃入高麗,並攻占了高麗國的江東城。1218年,蒙古大軍進入高麗,並與高麗軍聯合攻打江東城。契丹軍投降後,蒙古與高麗約為兄弟之國,並初步確立了朝貢關係,由於高麗國「道遠,難於往來,每歲可遣使十人入貢」。

1225年,一名蒙古使者在出使高麗返回的途中被殺。此事導致1231年蒙古大軍出兵征討高麗。蒙軍連戰連捷,高麗高宗於是遣使議和。蒙古軍隊撤退時,在高麗的各京、府、縣留下了72名達魯花赤(鎮守者),對高麗進行間接控制。

此後雙方又多次交戰。1258年,高麗眾大臣發動政變,投降蒙古。第二年,雙方達成協議,蒙軍撤出高麗,高麗世子倎應蒙古要求入朝為質子。這一年正好趕上蒙哥汗在征伐南宋時去世,世子倎遂改道向南,前去覲見北返的忽必烈。忽必烈遂讓世子倎與自己一起前往開平。

不久,高麗高宗去世,世子倎於1260年回國即位,即高麗元宗。為鞏固高麗王室的地位,元宗決定與元朝皇室聯姻。1271年,高麗元宗遣使赴元,為世子王諶請婚,同時遣其入元為質。忽必烈將自己13歲的幼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後封齊國公主)下嫁給王諶,三年後完婚。婚後一個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諶回國即位,是為高麗忠烈王。自此,元朝皇室成員嫁與高麗國王便成為一種例制,高麗國也作為元帝國的附屬國兼駙馬國存在。

根據史料記載,在蒙古國及元朝120餘年的統治時間裡,其與高麗往來頻繁,居元朝與藩屬國往來次數之首。從1219年成吉思汗蒙古國至元朝滅亡的1368年,蒙古帝國與元朝派遣使臣前往高麗的次數是277次,忽必烈時期為82次。而高麗從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至元朝滅亡,共遣使赴元479次,其中,高麗高宗時期39次,元宗時期56次,忠烈王時期207次。

此外,雙方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初,高麗博士柳衍從江南購得經籍一萬零八百卷回國。兩國商人、僧侶將本國的大批書籍運入對方境內。也是在元朝初年,程朱理學傳入高麗,高麗人在太學講授,使得理學在高麗廣泛傳播。

同時,很多高麗人來到中國,他們很多都精通漢文,在元朝或與文人切磋學問,或經商,或做官,這也使得很多元朝人開始學習高麗語。據說元朝宮廷中很多人,包括守衛宮門的衛士都可以說高麗語。而高麗向元朝進貢水獺皮、銀、紡織品、陶瓷、獵鷹等。

元朝初年,程朱理學傳入高麗,高麗人在太學講授,使得理學在高麗廣泛傳播。示意圖,描繪高麗貴族的生活。(公有領域)

欲與日本通好未果 東征受挫

與中國僅有一海之隔的日本,從東漢開始,魏、晉、宋、隋皆來朝貢,唐朝時多次派遣唐使向大唐學習,可以說,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方面對日本的影響是巨大的。宋雍熙元年(984),日本僧人暐然和其徒弟五六人渡海而來,奉賦納貢,並獻銅器十餘件。後來,還有幾次也是和尚來貢納方物。這表明日本與中原王朝的聯繫一直都沒有中斷。

忽必烈即汗位後,希望與日本繼續通好。1265年,因高麗人趙彝等說可通日本國,忽必烈便開始挑選可擔任使者之人。其後選中兵部侍郎黑的任使臣,賜虎符;禮部侍郎殷弘任副使臣,賜金符。二人持國書赴日。

國書上說:「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認為,自古小國之君,領土相接,尚且講信修睦,況我祖宗,上受天命,擁有中國。在遠方異域的人,對我畏威懷德者,不可勝數。朕自即位之初,因同情高麗無辜之民久經戰亂,故令我將士停止征討,歸還高麗的疆域,退回他們的儀仗。高麗君臣感德來朝,名義上雖是君臣,感情上卻若父子。我想你們君臣大概也已經知道了。高麗為中國之東藩,日本緊靠高麗,不時和中國有信使往來。但朕即位以來,竟無一使者乘船來朝廷通好。可能是國王還未深知,故特遣使持書,說明朕的意向,希望自今以後,友好往來,相親相睦。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哪能算是一家呢?至於用兵,並非是誰所好,請國王斟酌。」

幾經輾轉,1268年,忽必烈的這封國書才通過高麗赴日的使節團交到日本統治者手中。但日本朝野討論之後認為,蒙古人派遣使節到日本,是要入侵日本的前奏,於是抗拒外交。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派遣使者,屢次表達與日本修好的願望,但都沒有收到日本朝廷的正面回應,而且日本反倒加強了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即九州島的軍事防禦。

1274年和1281年,元軍兩次東征日本,均因遇到颱風而折戟沉沙。1283年,忽必烈準備第三次東征日本。後因大臣勸諫以及元朝在南方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放棄了三攻日本的計劃。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描繪日、元水軍海戰。(公有領域)

與東南亞諸國的關係

忽必烈時期,在東南亞與元朝一直保持密切聯繫的國家有安南、占城、暹國、緬國。

●安南國在今天越南的北部,唐朝時是安南都護府轄地,五代後晉時獨立。蒙哥汗時大將兀良哈台曾攻打越南,越南陳太宗陳光昺戰敗後,上表稱臣,蒙哥汗封他為安南國王。後他讓位於兒子聖宗陳日烜,自己為太上皇,但對國政仍具有影響力。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遣使至安南。陳光昺允諾稱臣進貢,並派使臣前往大都,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再封陳光昺為安南國王、陳日烜為王世子。

1277年,陳光昺死,陳日烜未奏請元朝就自立為安南國王。忽必烈派使譴責,並要其入朝受命,但其託故拒絕。樞密院大臣上奏請求出兵,忽必烈並未同意,再派使臣曉諭,但陳日烜仍託病,僅派其叔叔陳遺愛入朝。1281年忽必烈設立安南宣慰使,並宣布廢黜陳日烜,任命陳遺愛為安南國王,但陳遺愛在回國途中遭到陳朝軍隊埋伏,只得逃回元朝。兩國關係趨於緊張。

1284年,鎮南王、忽必烈第九子脫歡奉命進攻占城,假道安南被拒,遂率軍進攻安南,並在1285年初大敗安南軍隊,攻陷了安南都城大羅城。但因暴雨疾病和地形生疏,加之遠征作戰,在安南軍隊的反擊下,最終還是失利,脫歡只好帶兵北撤返元。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詔諭安南官吏百姓,歷數陳日烜拒絕來朝、戕害叔父及達魯花赤等罪惡,並封投誠的安南陳朝太宗的第五子陳益稷為安南國王。陳日烜對此仍不理會,繼續與元朝為敵。

1287年,忽必烈下詔發兵再次征伐安南,仍以脫歡為主帥,並分三路進攻。起初,元軍連連告捷,但如第一次一樣,安南的天氣和瘟疫的發生,加之糧餉得不到接濟,脫歡還是無功而返。

安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還是懼怕忽必烈的聲威。為緩和關係,陳日烜在戰後不久就派遣使者到元朝,歸還了俘虜,並進獻金人以贖罪,還請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貢。忽必烈應允。雙方又恢復了之前的宗藩關係。

在兩國交往中,中原文化對安南同樣產生了影響。安南多以儒臣充任使者前往元朝,因而他們得以結識元朝文人學士,互相賦詩贈答。安南國王還遣使入元,請贈佛經。元代流行的雜劇對安南歌劇藝術的形成也頗具影響。

《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安南陳朝時期的史籍《越史略》(公有領域)

●占城在今天的越南南部、安南的南方。元軍在南方清剿南宋殘餘勢力時,曾派使者進入占城,對其進行招撫,占城有歸附之意。其後,忽必烈授予占城王榮祿大夫的職位,封其為占城郡王。

1280年,占城王因陀羅跋摩六世遣使朝貢,忽必烈因此設置荊湖占城行中書省,以阿里海牙為該行省的平章政事。不過,占城王子闍耶僧伽跋摩不願臣服,並扣留了元朝使者。忽必烈為此派兵攻打,攻下了占城王據守的木城,占城王詐降,並在元軍撤離後殺死使者,伏擊元軍。

1284年,增援元軍抵達,並勸說占城王投降。損失慘重的占城王自知難以抵抗,遂表示願意投降,占城再次臣服元朝。此後,雙方一直保持和平相處的關係,使節往來不絕。

●暹(xiān)國又稱泰國。1282年,元朝遣使暹國,因航路受阻,未能抵達。十年後,暹王遣使攜國書至大都,次年,元朝遣使者去暹國通好。1294年,暹國王敢木丁遣使至中國,元成宗遣使臣回訪。此後,暹國與元朝的關係更為密切。

●緬甸在唐朝時被稱為「驃國」,宋朝以後稱緬,因其國內部落稱為「甸」,所以又稱「緬甸」。忽必烈即位前後,緬甸為蒲甘王朝,通過聯合一些部落,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

1271年,忽必烈曾派使者招撫緬甸國王,但沒有結果。1277年,緬王攻擊歸附元朝的金齒千額總管阿禾,阿禾向忽必烈求援,忽必烈派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等出兵增援。七百元軍與四五萬緬軍和八百戰象在一條河邊相遇。

雖然首次遇到象兵,但元軍在忽都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擊敗了緬軍,緬軍死傷慘重,而元軍只死了一名士兵。隨後,雲南行省又派納速剌丁率三千多人增援,兵至緬甸江頭城,沿途招降三百多寨子。後因天氣炎熱,元軍未深入緬境。

在大臣的建議下,1283年,忽必烈派軍水陸進兵,征伐緬甸,一路進展順利,沿途部落紛紛歸附。緬王一直到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請降。忽必烈接受和議,還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內亂之後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歸附了元朝,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

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此後,緬甸一直臣服於元朝。

示意圖。圖為緬甸蒲甘王朝的首都蒲甘,河濱平原上佛塔林立。(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與南海西洋諸國發展友好關係

元朝在南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同南海西洋諸國的友好關係。當時的南海諸國有印度的馬八兒和俱蘭、須門那、僧急里、來來、蘇門答臘的南無力和蘇木都剌、肯尼亞的馬蘭丹和那旺、馬來西亞的丁呵兒、急蘭亦等,其中,位於印度半島南部東西海岸的馬八兒和俱蘭影響最大,統領海外諸番國。從元朝去這兩個地方,若水路順利,大概十五日就可以到達。

1278年,南宋滅亡後,忽必烈以唆都行省事於泉州,負責「招諭南夷諸國」。此外,還重用南宋降臣蒲壽庚,通過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繫,鼓勵諸國發展海外貿易。忽必烈對他們說:「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

唆都等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等俱奉表入貢,但影響比較大的俱蘭沒有上表。於是,忽必烈在1279年派遣廣東招討司達魯花赤楊庭璧出使俱蘭。楊庭璧次年到達俱蘭後,俱蘭國王必納寫了回信,表示來年遣使入貢。

忽必烈收到回信後非常高興,任命哈撒兒海牙為宣慰使,與楊庭璧於1281年從泉州出發再度出使俱蘭。途中遇風,轉道馬八兒,希望經陸路前往俱蘭,但因馬八兒與俱蘭正處於關係緊張階段,被拒絕,楊庭璧等只好返回上奏忽必烈。

很快,忽必烈又派他們第三次出使俱蘭。好在這次一切順利,他們在1282年到達俱蘭,受到了熱情款待,俱蘭國王明確表示願意與元朝通好,並正式向元朝稱臣納貢。此後,南海諸國紛紛遣使入貢元朝,元朝的商人在南海的貿易也日益活躍,一些人還遷居於南海諸島。

有元一代,中印之間往來頻繁,僅《元史》記載的互派使者的次數就達數十次之多。歐洲人自海路來往中國,多在馬八兒或俱蘭停留。

此外忽必烈還派使者招降琉求國,但使者僅至澎湖就返回了。又因爪哇在使臣臉上刻字,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並占領了該島,爪哇後臣服。

參考資料:

《元史》
《忽必烈傳》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
《多桑蒙古史》
《高麗史》
《元史紀事本末》

點閱【忽必烈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宋史》評宋孝宗為南宋最為賢能的皇帝,而且孝宗又是難得的孝子。有哪些真實小故事,凸顯這位皇帝的特色與政績呢?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給人類留下典範。同時,康熙皇帝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 漢靈帝即位的元年,黨錮之禍剛剛過去一年,名列「三君」的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相繼遭宦官毒手,隨後無數清流名士慘遭迫害,第二次黨錮之禍再掀腥風血雨。 「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
  • 天下大亂之時,亟需一位真英雄治平亂世,開創大業。三國的第一男主角曹操,縱橫沙場,統一北方,奠定曹魏基業;雅愛詩章,自成風骨,開創一代文學。亂世英雄曹操,在被追尊為魏武帝的同時,更因其雄健筆力,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