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青松絮語:生命之初

作者:青松
回想生命之初的點滴,心隨而沈靜下來,因為那是我們原本應有的樣子。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52
【字號】    
   標籤: tags: , ,

朋友分享一張圖片,引發我諸多思考。

下午放學時間,朋友接孩子到單位。她的辦公室分裡外兩間,她到裡面的房間忙工作,讓小家夥自己在外面的房間寫作業。忙完工作,她去外面房間找孩子,只看到孩子的外套工工整整疊好放在桌子上,孩子自己到走廊玩去了。

她凝神望著孩子的外套,拍下那張照片。孩子才八歲,對待生活中的細節居然如此認真。我們大人比孩子更會疊衣服,但是每到房間裡卻經常隨手把外套扔到沙發上,或掛到衣架上,很少像孩子那樣認真疊放。

孩子一定是受到學校老師的熏陶。老師們會教孩子打掃教室衛生,整齊擺放個人衣物。教室裡那麽多人,如果都隨手放東西,肯定亂成一團。孩子們養成了將外套疊好的習慣,即便離開教室到新的環境,也還會認真去做。

朋友感嘆說,在生命之初,我們都曾那樣認真地對待生活。

的確,孩子心思純淨,雜念少,所以能對疊衣服這樣的事上心。而大人考慮的事太多,對於疊外套這樣的小事實在不願費心。也許把外套脫下的那一刻,我們甚至沒有想到外套,只是機械地完成一個動作而已,我們的心在思考處理不完的雜事。

看著朋友的圖片,讀著她的感慨,我開始追索記憶中的最初。

我最早的記憶是這樣的畫面:有紅紅的落日,在旁邊勞作的父母,還有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杯。每每想起那個畫面,都覺得安穩而祥和。同媽媽說起,她根據我描述的水杯,推斷說我那時還不滿兩歲。原來,那麽小的孩子對周邊的氛圍已經能夠深刻領會,所以才會存入記憶。

生命之初,我們的思想簡單卻不膚淺。我們認真而好奇地對待生活,會仰望天空,會審視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去觀察,去體會。而如今忙忙碌碌的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純純粹粹只為看看天空而擡頭呢?回想生命之初的點滴,心隨而沈靜下來,因為那是我們原本應有的樣子……@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身居高位、生活富足的老人退休了,忙碌了一輩子,這下突然間清閒了,老人感到有點不適應,每天鬱鬱寡歡。
  •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我們卻在某一天、某一個因緣際會的時刻相遇了。聽說“十年修得同船渡”,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看似平常卻絕非偶然,生命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奇妙而不平凡。
  • 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就是從范仲淹倡導開始的,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
  •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是楷書名碑之一,有唐代楷法極則的讚譽。本碑得右軍體,風格特色如何表現?其唐拓本在宋代為何已貴於千兩黃金呢?你知道哪種拓本最好嗎?
  •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指綰髮或妝點的頭飾,珥指或簡約或繁麗的耳飾。精煉的語言,描摹出古代女子的妝飾風華,以及那份沉靜懷舊的繾綣心曲。時光流轉,簪釵等頭飾,到如今已不多見。唯有耳畔點點珠翠光華,仍然熠熠生輝,真正成為不可或缺的閨中良伴。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藝術,小到風俗服飾,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飾,在每個朝代也有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唐朝代表富麗堂皇的蓬勃生機,宋朝代表低調典雅的婉約氣質,那麼關於明代首飾的關鍵詞,應是精細、齊整與端豔。
  • 上次我們和大家分享到繪畫,古代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會繪畫,但是幾乎所有的女子都會用針線繡出一幅幅美麗的圖案,這就是刺繡,刺繡和女子有哪些關係,它又承載哪些文化呢?
  • 駱賓王、李泌分別是初唐、盛唐的兩位神童,人生各有傳奇,但殊途同歸,俱入修煉之門。蓋韻姿天縱之才,或多世事磨練,結緣了願,而於本性覺悟,並留下一篇傳奇,讓世人琢磨人生之真義。
  • 唐代有識人能力的裴行儉看過詩壇初唐四傑,說士子要有大作為,必先有大器識然後才看他的才華,然後各指出他們人生最終的結局。後來四傑的人生終局是否應驗了裴行儉的洞見呢?
  • 走進植物人安養院,在一片無聲似靜止的空間裡,每一位床上躺著的院民,不論過去為何,現在幾乎已成空白,不勝唏噓;令人反思,自己該更加珍惜感恩,比著無法再為人生故事添下一筆一劃的植物人(也包括他們的家庭),我們是何其富有幸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