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歷史正述】夏之九:大夏文明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3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朝:帝禹時代之五

大夏文明

大禹治水成功後,被封於夏地,故稱夏禹,夏禹踐天子位後,建號為夏,開創了三代之首的大夏。中國自古被稱為華夏,直接可追溯到大夏這一稱謂。那麼華夏二字又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按《春秋左傳正義》中所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夏二字是文明的象徵。帝禹開創了大夏,亦開創了一段輝煌的文明。

如前幾章所述,大禹從攝政到成為天下共主,前後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開創了諸多美政與法度,這些無不是大夏文明的表現。

1. 禮義之大

中國人講禮樂文明,在樂治天下的帝禹時代,恢弘的大夏樂舞、五音聽治的美政都是樂治天下的體現,而作為輔助的「禮」也在奠定之中,如大禹定下的貢賦制度、五服制度,並不只是確立了一種財政制度或行政區劃,而是包涵了禮的內涵在其中。

又如帝禹命奚仲為車正,車正是管理造車的官員。奚仲始創馬車,又造了兵車。此外,車上又加旌旗,有的以龍虎為圖案,有的以龜蛇為圖案,並且用羽毛或垂飾加以裝飾,旗的形制用以分辨尊卑等級。

天地之間上下有序,萬物有別,體現在人類社會中,上古先王制禮以定尊卑、別等級,於是在禮的節制下,人們各守其土、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守禮不亂。

2. 服章之美

據古籍所載,夏人祭祀穿著以細布裁成的上衣和下裳,頭戴一種叫毋追的冠或戴玄冕。據《後漢書‧輿服志》所載,毋追這種冠,長七寸,形狀如倒扣的杯子,前高後低、前廣後窄,形制與後世的委貌冠、皮弁冠相似。夏人的冕與後世形制也差不多,冕有垂飾,叫作旒,夏代冕冠的垂旒由黑白赤三種顏色組合而成。天子之服,其上還有日月星辰的圖案文飾。

「九旒冕」,出自《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三百二十八卷》。(公有領域)

3. 夏曆

夏曆,也就是夏代的曆法,又稱陰曆。但其實陰曆的叫法並不準確,因為中國人所使用的陰曆其實是一種真正的陰陽曆。所謂陽曆,簡單說來就是只考慮年長,即一年時間與地球繞日的運行周期基本一致;所謂陰曆是只考慮月份,即每月時間與月亮繞地球運行周期基本一致。而陰陽曆則即考慮年長又兼顧月長,夏曆正是這樣一種陰陽法,一直延用至今。

4. 教育與養老

上古之世,朝廷設立官學。夏代時的官學叫東序和西序。東序是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為小學,設在西郊。那時的學校教育重視道德教化,尤其重視對有德且年長者的尊敬,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孝悌之道。所以上古時的學校同時也是贍養老人的地方。老人又分國老與庶老,卿大夫一級的老人稱為國老,普通的士人老者稱為庶老。按級別不同,國老養老,有國老之法;士人養老,有庶老之法。夏代時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夏人上自天子下及庶民皆以尊老為美德。

5. 爵位與官制

夏朝天子分封諸侯,諸候們按封國大小有五等,分別為:公、侯、伯、子、男。這就是爵位。夏代又設三公九卿,這是夏代的官制。三公九卿的官制發端於夏,始皇帝厘定中華帝制時,又有所增益和調整,後來一直延用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時為三省六部制所替代。

6. 九鼎

從黃帝時就有黃帝鑄寶鼎的故事。帝禹時,亦有大禹鑄九鼎的故事。鼎的形制歷代不同,有很多種,較為常見的有三足圓鼎、有四足方鼎。中國人也常用鼎來指代江山社稷,如問鼎、定鼎。此外鼎又是一種用於祭祀天地神明的禮器。那麼鼎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我們不妨從帝禹鑄九鼎說起。

示意圖,圖為商朝劉鼎。(公有領域)

大禹治水成功,授禪成為天下共主。於是「收九牧之金鑄成九鼎」,分別象徵九州。這裡所謂的「金」是指銅。後來九鼎由夏代傳到商代,由商代傳到周代,再後來周德漸衰,九鼎也隨之散失。後世帝王也鑄鼎,用鼎烹煮牲牢祭祀天地神明,所以鼎被作為一種禮器使用。

然而,在上古時代的鼎並不只是禮器這樣簡單,而是一種神器,是有著與天地神明溝通的這樣神奇的功用。史載帝禹所鑄九鼎,其中五鼎以雄金鑄成,以應陽數;四鼎以雌金鑄成,以象陰數。九鼎鑄有九州方物,包括各方神明與鬼物。於是人們識百物、辨正邪,如果進入川澤山林之類的地方,魑魅魍魎之類的邪物不能輕易為害。據古籍所載,九鼎能自動變輕或變重,還能自動移動或停止,鼎中有水,不用加熱可以自動沸騰,不用注水,可以常盈常滿。鼎的這些變化是與國家的吉凶存亡有關。如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周代之末,九鼎震動,這些都是亡國之兆。鼎在世道衰亂時,避世自藏;在文明之世時,應運而出。所以後世如果在某地發現古鼎,都會被視為天降祥瑞,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

九鼎的史料為我們還原了上古人神同在的奇偉氣象。中華文明是神傳文明,隨時代之變遷,在不同的道德水準之下,有其不同的表現。然而無論是上古的大行神跡,還是後世的修煉文化,以及根深蒂固於中國人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等,無不是人神同在這一文明內涵之表現。

大禹時代還有許多創製在華夏文明的長河中散發著流光異彩。除了之前提到的奚仲造兵車,又有伯益作井,還有帝禹以歷山之金鑄幣的記錄,並且這也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有關於鑄幣的古籍記錄。之前我們還提到過《山海經》,也是大禹時代留下的奇書。

此外,大禹製作了伺風鳥,就是用來測定風向、占卜吉凶的長竿。竿頭為鳥形,後世也稱伺風烏、相風烏、相風竿。晉人傅休奕的《相風賦》描繪了相風竿的形制:「表以靈鳥,鎮以金虎。以候祥風,以占吉凶。」我們可以想像,懸掛著靈鳥的相竿高懸,靈鳥在風中徐徐飄揚,遙接來自於天的信息,留給人世間敬天命尊神明這個恆定不變的典則。

參考文獻:
1. 《史記-三家注》
2. 《綱鑑易知錄》
3. 《路史》
4. 《禮記正義》
5. 《太平御覽》
6. 《通典》
7. 《拾遺記》
8. 《淵鑒類函》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樂工們奏起了簫韶之樂。簫韶,又稱九韶、大韶、韶樂、九招,是舜帝時的大樂舞,旨在頌揚帝舜之德。這韶樂雖為舜樂,其實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創作的。當簫韶之樂第一次奏響時,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連鳳凰也從遠方飛來,偏偏起舞。
  •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樂是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改朝換代時,上古聖王都要作樂,以順應天地之氣,達到與天地同和。此外,樂在上古時代還有和萬民、廣教化的作用。如果說後世帝王是以禮樂刑政來治世,那麼上古之世則是一個樂治天下的時代,而禮、政、刑則為其輔助。
  • 大禹踐天子之位後,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長途。所謂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視四方諸侯所鎮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當塗山,在這裡帝禹大會諸侯,史稱塗山大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