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
“春分”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从公元前开始就有“春分”节气和物候的说法。二十四节气说法起于伏羲氏,而定于周公。“春分”虽然不是一年之首、不是春天的起点(“立春”是春天的起点),然而,春分这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标示着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在“春分”时,从地球上观察天空,太阳横越过天球的黄道路径,正由南向北穿越天球赤道,这个交点就是“春分点”,被定为黄经的零度点。
春分点通常落在阳历年中3月20─21日前后。中国古人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初得。”就说从这一天起,白天比黑夜一天长于一天,光明日长,希望日浓。
东西方庆新生的妙合
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复活节”显示了重生、新生的意涵。在春分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与期待展现了妙合。
古代中国的“春分”
春分时节,昼夜均、寒暑平、天地和合,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中国古来有春分一刻值千金的俗谚。春分时,古代的天子领着后妃九嫔举行祭祀高禖的仪典。高禖也就是生育之神,《明堂月令》有记载:“玄鸟(燕子)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
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古代的朝廷、官员们在这春分时节,特别重视顺应天地和合的节气,不打扰万物的生长,安养孤幼,并令衙门轻刑罚、止狱讼。(见《礼记‧月令》)
在英语和德语文化中的“复活节”
在英语和德语文化中的“复活节”是“春之节”,人们在春分时分庆祝春回大地,这是起于古代的神灵信仰,早于基督教的复活节。许多文献指出该节日起源于人类古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古巴比伦,源自对生育与战争女神伊什塔尔(Ishtar)的崇拜与祭祀。也有的研究认为复活“Easter”的字源和“Ishtar”有关,内含“东方的”意义。
犹太文化的“逾越节”
在犹太文化中,“逾越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纪念节日,纪念天主祐护他们出埃及,到达福地,而获得自由重生的事迹(参见出埃及记五1;十二1-十三16等)。此节落在犹太教历的一月──尼散月(Nisan),亦即春月,相当于阳历三、四月。“逾越节”在犹太教历从一月十四日黄昏时开始,为期七八日。“逾越节”也是历史上犹太人获得新生、重生的时刻。
在拉丁语系的国家民族称复活节的语源,均衍生自犹太人的“逾越节”(Pesach)这一名词。
春天 用蛋庆祝新生重生的风俗
不论是在中国或在世界的古文明中,都有用蛋庆祝新生、重生的风俗。
中国立蛋
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地方,人们流传着一句话:“春分到,蛋儿俏!”就在“春分”时来一场立蛋比赛,象征新生命的开始。
西方复活节的彩蛋
在复活节时,人们将鸡蛋染色成彩蛋,用来庆祝复活节。复活蛋象征着新生、重生等祝福。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信蛋有两次生命,第一次在母鸡产下鸡蛋时,代表着“新生”;第二次则是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代表“重生”。在日耳曼文化传播的地区,复活节彩蛋通常和复活节兔一起出现。也有人认为复活节蛋是由复活节兔子带来的。而且,“复活节”的庆祝行事习俗源于古代,已知早于基督教耶稣基督降生之前就有了。
后来,基督教中的复活节是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第三天后奇迹复活重生的事迹,并以复活蛋比喻“新生命的开始”,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以庆祝耶稣的复活。在东欧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复活节彩蛋经过一笔一笔地细心彩绘,外观都十分华丽美观。有些斯拉夫民族的人们会把鸡蛋摆在田地上滚动,期望藉鸡蛋生生不息的象征带来丰收。
传统的基督教的家庭会准备12颗蛋,每颗蛋里面都有一节经文与象征宝物,各代表了一部分的基督复活故事。在复活节,大人把蛋藏起来让孩子去寻找;孩子找到蛋、打开蛋并找到里面的宝物,找到信仰的“初衷”。大众化的活动是在家里草坪进行滚彩蛋游戏。
从东西文化来看,复活节、逾越节和春分的精神有共通的妙合,在其中展现了生命新生与重生的信息。生生不息是亘古以来代代人心中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春分时节,寄托着人们对神的精神信仰,让生命得以坚韧,得以延续。@*$◇
─点阅【二十四节气】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