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爱读唐诗】

史上第一名送别曲 如何打动人心传唱千年?

作者:踏雪飞鸿
《渭城曲》打动人心,传唱千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font print 人气: 11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可知哪首诗歌是流行古今、传唱最久的送别曲?它描写好友离别的心境,清新的意象展现深挚的情感,勾起人们心中的依依离情,诗语天然,千古常新。

它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作《渭城曲》的情境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春,五十五岁的王维往渭河北岸,到好友元二客居的旅舍,为他送别。元二就要从渭城出发到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履职。安西,那是远在天边——几千里外的遥远地方。

那天清晨下过一场雨,朝雨润湿了地上轻微的尘土,河边的旅舍映着青青柳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情此景,在天地间一派清新出尘,彷如诗中画,洋溢着安闲自适的气氛。

然而,朝雨对轻尘,客舍映柳色,无意中流露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问归期未有期的“无”,拉开别离的序曲。一场自然的、无预期的朝雨,轻轻降地,那是离人心情的代言?亦或是尘土只能承受、不能违逆的宿命?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就像此刻的轻尘,不能自主;就像杨柳依依,怯问归期。然而,雨是轻雨,尘是轻尘,柳条青青随风轻飘,将沉甸甸的离愁轻轻地化成淡淡的浪漫轻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Shutterstock)

《诗经·采薇》以柳树代言戍役者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时,杨柳依依留人。此刻在柳下客舍,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不能留步的故交,王维将一腔离情化成一句温厚的慰藉,最纯的诚意尽入酒中,酿成清清白白却浓烈如老酒的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西行就碰不到故交老友了!就让离愁乘着雄壮的豪气出征!

常见王维的诗,一字一句皆纯真天然,出于常境,“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语词浅白,却是声情沁骨。”(《而庵说唐诗》)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语开创了新语境、心意境,前无古人,来者心慕笔追,“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麓堂诗话》),展现了《渭城曲》绝唱千古的魅力。

送别诗要有情有味,《渭城曲》情味深浓,意境两尽,真是送别诗的千古绝作。不管是雨、是尘,或杨柳、客舍,都指向送别的情境与别离的情意,妙不露骨,情味深远。浅白如口语的“渭城朝雨”,百代常新,“西出阳关无故人”,情真意切。《唐诗解》云:“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

此诗不仅在唐代流行,也是深入代代民间最流行的一首送别曲。

千古绝唱 《渭城曲》

根据《大唐传载》,王维这首诗在盛唐时期就入乐府,曲名为《渭城曲》、《阳关曲》;开元中,李龟年和弟弟李鹤年的才学皆享盛名,李鹤年尤其擅长唱《渭城曲》。《渭城曲》从盛唐唱到后代,犹然脍炙人口,成了最常被点唱的送别曲,《阳关三叠》是人们熟悉的别名。后人在原诗之外,增添了一些相关的词句来演唱,并在其中三段各将一句诗句重复,流露依依之情,是为《阳关三叠》的意境。[1]

中唐时,这首歌就成了流行歌曲了。长庆时期,著名歌人何戡为刘禹锡唱这首送别曲。刘的《与歌者诗》写道:“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应该常常听到这首曲子,他的《对酒诗》有这样的诗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正是映衬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情心境。

另一位著名中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这些中唐诗人、歌者的诗与歌,都反应了《渭城曲》在唐代脍炙人口的情况。

宋代时新声竞繁,然而《渭城曲》的盛况隔代未衰。《渭城曲》在宋代有多大的魅力?苏轼云“十千美酒渭城歌”,梅尧臣有“渭城人唱罢,羌管愁吹处”的诗句。宋代名画家李公麟并以此曲为蓝本,画出《阳关图》,苏辙在李公麟阳关图上题诗,诗吟“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这些名作家的诗句,反映《渭城曲》在宋代还是很流行的送别曲。

唐朝时演唱这首歌时,配以笛子演奏,《唐音审体》记载此曲:“相传其调最高,倚歌(配合音乐旋律歌唱)者笛为之裂。”后来,原曲谱丢失了,改编成古琴曲。明清两代,《渭城曲》是古琴曲中的经典曲目,传存至今的明清琴谱中,有三十多种选载了《渭城曲》。

明末清初王翃的词“阳关朝雨渭城西,离歌将阕(曲终),行色移残酒”, 梁清标的词“销魂何事,轻言别、把酒渭城重唱 ”,都反应《渭城曲》的遗韵到近代不衰。现代诗人郁达夫《湖上杂咏》也咏唱:“如今劫后河山改,来听何戡唱渭城。”回顾这些盛况,能不说一曲《渭城曲》,真是千古绝唱吗!

西出阳关  人在天涯

渭城位于渭水北岸,是秦时古都咸阳,汉武帝时再次设置此城,才改称“渭城”,旧址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咸阳东北。

西出“阳关”,指出了出塞必经之路的关隘。“阳关”是汉朝时设置的,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处。此处位于著名的玉门关南面,故称为“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图为阳关故垒。(Shutterstock)

此诗中的“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机构,管辖领域很广大。据《通典·卷174》记载,安西都护府本是龟兹国。太宗贞观年中,初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明庆(即显庆,避讳唐中宗的名字,故称“明庆”)年间,移于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去长安七千六百里,去洛阳八千三百三十里,西去葱岭七百里。西连疏勒,东接焉耆,南邻吐蕃,北拒突厥。“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唐诗别裁》)离开渭城的旅舍西行,面对的是如此广阔无际的时空。

迢迢千万里,此去天地别开,新旧阻隔,多少年才能往日重现?多少日子才能和故交旧友重逢?而王维在作《渭城曲》后的次年,就遭逢唐代盛世转衰的巨变——安史之乱,陷落贼子安禄山之手,此后历经人生中一场惨痛的磨难。作此曲后第六年,就安然与世长辞了。

送别曲《渭城曲》古今第一名不虚传

《王孟诗评》送给王维这首《渭城曲》七绝“古今第一”的桂冠,“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王维送故交写下《渭城曲》,诚然意不在此,然而天然清新的诗语,纯真意切的诗情,引得古今代代人深情同咏同歌《渭城曲》,传唱千年,绝非浪得虚名。这首诗歌入现代又被改编成合唱曲。《渭城曲》高居古今送别曲的排行榜首,果真名不虚传。

注释:
[1] 苏轼《仇池笔记·卷上·阳关三叠》云:“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药能治病救人,药能长生不老。人们对无病无灾的福份向往,沉淀了一种持久的文化理念。古人对药的崇信,引发出许多神话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化之中的“药”的神话寓意吧。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万物有灵,动物比一般人更早地感知危险的来临。唐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这么个故事,说李甲这家人好几代都坚持不杀生,甚至为了不伤害老鼠,家里从来不养猫。一天,李家邀请全族亲友在大堂下聚会饮酒,门前忽然来了几百只老鼠,像人一样站立,用两个前爪鼓掌。真是奇了怪了,大家都跑出来观看。就在这个时候,大堂轰然坍塌,李家没有一个受伤的。“鼠固微物也,尚能识恩而知报,况人乎?”
  • 道人化身变鹤,能够飞翔,能够快速自我疗伤,还具有预知未来的宿命通功能,显然修炼能让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层次的说法的确不虚。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为何自比乡贡进士呢? 他怎样选博士?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学家给与“有贞观之风”的评价?
  • 有些皇帝的小故事,在正史和轶闻都有记载,只是热度不是很高,非众人皆知,但往往又能让我们耳目一新。以下所掇拾的就是这样的发生于五代时期的后唐明宗皇帝小故事。
  • 从传世千百年的趣闻和源起历史中,让我们来认识“楷法极则”《孔子庙堂碑》的珍奇与虞世南的书法功夫。
  • 日食、月食、彗星、暴风雨、落雷等这些现象,古史书中称为“天变”,寻根究底,“天变”原来是上天预示的凶兆。还有较少见的,或较少人注意的“天变”现象,如天裂和天鸣,也都有相对应于人间的异常大事。
  • 许允是曹魏名士,他结婚当天与新娘拜了天地、高堂、两人交拜之后,就不再入洞房,不愿再见自己的丑妻。然而,他的丑妻阮氏就在当天让他回心转意,从此对她又亲又敬。阮氏是怎样的奇女子?在许允家族中怎样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中流砥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