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九九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容乃加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中华文化中有多层次的义涵,意义深厚悠远。图为宋佚名《仙山楼阁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可说是秋天里的“极”光。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九九相叠称“重九”、“重阳”、“重阳日”,是“喜气阳阳”的好时光,古人有许多欢会活动。然而,祸福相倚,古人在这一天也传下辟厄的习俗。

登高欢会避疫  茱萸辟邪菊花延寿

一年四季里,秋天最是登高赏景的好季节,九九更是亲朋好友登高欢度的好日子,留住天高气爽的最后一抹快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是三国时代曹丕(公元187~226年)给好友钟繇的书信[1],那时的风俗就以“九九”重阳,日月并应为嘉节。在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古人喜欢相携登高,这一天也称“登高节”。

从古至今重阳登高成习俗。(fotolia)

而在汉代关于重阳的习俗,留下了登高辟邪、辟厄之说。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地方有个叫桓景的人非常慕道,他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求道多年。有一年近晚秋时,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中将出现瘟疫的灾厄。费长房教他辟灾的方法。

桓景牢记费长房告诉他的辟灾方法。到了九月九日大清早,他将准备好的茱萸囊袋给家中每个人都系上,领着家人攀登到高处,并饮菊花酒来避厄。到了太阳下山,回到家中时,发现家里畜养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暴毙了。重阳佩茱萸登高避灾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了。

其它的古籍上,也有九九重阳辟恶疫、添寿的习俗记载。像是西汉的《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令人长寿。”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南朝)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如,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这一天,民间流行折茱萸插头上来辟恶疫、御初寒。[2]蓬饵后来为形形色色的重阳糕。

因为在《易》数中,九是阳数的极数,谐音“久”,换言之,是长寿的象征,所以这一天也是民俗中的“敬老节”、“老人节”。然而,物极必反,祸福相倚,过了九九重阳,一年金秋亮丽也走到尽头了,金黄转入萧飒、衰落,阳消阴长更加明显快速了,所以也有“阳九之厄”的说法。《梦粱录》说“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都是消阳九之厄的吉祥物。

山茱萸红浆果。 (pixabay)

吴茱萸果实有很强烈的芳香气味,人称为“辟邪翁”。《本草纲目》说,“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茱萸在九月九日熟透、气味芳烈,可折下茱萸的果实以辟恶气。佩茱萸、插茱萸是古来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重要民俗,因此重阳节也有了“茱萸节”的别称。

到了南宋,民间普遍以菊花、茱萸入酒做成饮品,以辟邪、延寿、消厄。如《梦粱录》记载,茱萸叫作“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用这两种吉祥物,来消解阳九之厄。

重九献寿马射 郊游宴饮

南北朝时代重视“重九”阳数至极且相重的吉祥义涵,宫中有重阳献寿的作法。

《南齐书.卷九志第一礼上》记载,南齐一朝“九月九日马射”,也有一说是,秋天金杀,故而讲武、习射,宛如汉代的立秋之礼。

南北朝时代,一般人在九月九日郊游并在野外饮宴,已是一种风尚。《岁时楚荆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唐朝人很重视九九重阳节,承传了登高聚宴的古文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记载了“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在九九这一天,亲朋共聚,臂系茱萸、饮菊花酒欢宴。

山茱萸花开放。(全景林/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旧唐书.卷一十三》记载,德宗一朝九月九日是饮宴的假期,皇上下诏赐文武百官选胜地,赏景为乐。

王维留下这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是脍炙人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吃重阳糕

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宋人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记载南宋都城商店、市场在重阳日贩售糖面的蒸糕,糕上装饰家禽家畜的肉丝和小彩旗。

这种吃重阳糕的习俗,代代延续,相传到清朝,重阳糕甜甜咸咸的口味也代代相传,花样也推陈出新。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载市场店铺卖售的重阳花糕,比较好的重阳糕做成二三层,挟有捣成细粒的坚果,另一种简单蒸糕的只在糕面上点缀红枣、栗子的碎片。

一种重阳糕。(Shutterstock)

赏菊风尚

清代称菊花为“九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富有人家以数百盆的菊花装饰成菊花山、菊花塔,又称“九花山子”、“九花塔”,美不胜收。

清代的人,每届九月九日,有出城登高的,有在风光美胜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的,也有望海、赛马的。九月九日的各种行乐活动,文武齐聚,各取所爱,可谓集历代的大成,真是人生快事。

注:
[1]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2] 周处《风土记》:“俗尚此曰,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一提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敬老,以为这是一个专门给老人过的节日。其实呢,传统的重阳节和敬老没有任何关系,它原本的节日内涵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于为什么重阳节会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习俗呢,这都要从一个神奇的葫芦说起。
  • 拜月、赏月吃月饼,这两者的起源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国古文化中视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罚,以免搅扰天地阴阳调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别称“彼岸日”,来源于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讲,于彼岸期间善行、恶行都会增大果报,劝告人要避免恶行,精进于善行。
  • 中医的食疗讲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对应节气的进补作法。白露节气开始“补露”!“补露”怎么补?要避免哪些禁忌?随着秋高气爽的秋天脚步,做好秋天养生,放松心绪,轻松地品味生活吧!
  • 2023年八月23日到9月7日是“处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时序已经在初秋,那这节气为何称“处暑”?
  •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一叶知秋”,掌握立秋来到的时点,及早开始秋季养生。《黄帝内经》指示秋天养生的三心法,中医师分享秋天养生“五白蔬果”和“平补”食材。秋季养生就从立秋开始。
  • 夏至是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至极,可是古人却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哲学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带着这一季节标志的特色节俗也应时而生。
  • “小满”这个名称,让人萌生出青春的气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满”节气是一个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节气,节物时鲜对应到健康生活之道,渊源流长。这时节,也是吃“苦”尝“新”过小满的好日子,古来的神传文化丰富了小满的内涵。
  • “昨日春归尽”指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中华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提醒人夏季养生的要则,想知道吗?立夏民俗与养生有内在的什么关联吗?夏季养生之道提醒你养生的要点。
  • “清明”在春分节气后到来,是二十四节气的三月节,此时节为何称“清明”?一年难得是清明!莫错过天地精华孕育的好礼——清明好景与好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