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一丝不挂”境界高 不挂什么“丝”?

作者:容乃加

心灵一丝不挂,人间道澄澈无碍。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86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般认识的“一丝不挂”是赤身裸露的意思,就是一丝一缕的衣饰都没挂在身上。回顾“一丝不挂”本是从禅家来的成语,有两种常见的语源。

一丝都不挂念

一丝不挂”的一个解释是“一丝都不挂念”。

洪州(今江西省南昌一带)翠岩山可真禅师曾告诉想来修行的人说:“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至高美味)。”这话里含有“一丝不挂念”的禅理。

吃饭穿衣是人活在世上必要的基本需求,如果人的思虑中能够放下,穿衣不想好不好看呀?吃东西不想好不好吃啊?那么就超脱了身体基本需求和凡间俗事的牵挂,境界也就提高了。一丝一缕、一米一饭都不挂心,那么从这么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来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换句话说,就是身处何处没有天堂?!口食什么不是美味?!

一条钓丝都不挂 一丝都不求

佛家禅话中,另一处讲到一丝不挂的情境是指“钓杆上一条钓丝都不挂”。

宋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有高僧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他的母亲梦见五台山一僧人解下一个环套在她的右臂上,梦后她就怀孕了,生下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正觉禅师。

有僧人问正觉禅师说:“一丝不着时如何?”
意思是说,如果钓竿上不系钓鱼丝线,那时是怎样的境界呢?
禅师答说:“合同船子并头行(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

又问落在实处又如何?
答说:“快刀快斧斫不入。”

垂钓为了钓鱼,如果钓竿上一条钓丝都不挂,就是无心求鱼。静心想想世间人,劳劳碌碌、汲汲营营,所钓为何?脱不了名、利、情!如果名、利、情都不要,那么,刀斧外力也就伤不了无求的人了。

心灵一丝不挂,人间道澄澈无碍。 (pixabay)

正觉禅师所提到的船子和尚是唐代末年的德诚禅师,他曾在浙江秀州华亭县吴江畔为人摆渡,泛一叶小舟随缘接引四方往来众生,等待着嗣法的弟子以报师恩,当时人就称他为船子和尚。船子和尚的禅诗道出“一丝不挂”的禅意:

千尺丝纶直下垂(*指世世轮回业力满身挂),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念俗心起,万念跟着动);
夜静水寒鱼不食(*凡尘一丝不挂,我心不动不上钩),
满船空载月明归(*舍空俗累,心灵澄澈无碍得升华 )。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吟:“遍界难藏真薄相(*福薄之相),一丝不挂且逢场。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赠虔州慈云寺鉴老》摘录)巧妙地把“一丝不挂”的俗意和修行意融合在一起了。

人生如幻,哪里有真福?人一丝不挂地来到世上,名利情是真福气吗?赚得锦食玉衣说穿了并没有真的让生命添上锦玉,也没有改变生命赤条条的转生轮回的本质啊!人出生时,赤条条地来到人间;走时,空空的两手什么也带不走。且道逢场不作戏!放下俗心尘念,正觉悟道。修回真本性,走上返本归真之道,才是真福。

一丝不挂,乃一丝色相、味觉都不挂念;一丝丝名利情都不追求。身心不被凡间事牵,不被人间情累,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这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境界。

参考资料:

《五灯会元》
《指月录》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了解了华夏古人经过了数千年的经验累积,雕玉的复杂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宝玉的重要过程,才能了解“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内蕴的道理。
  • 思慕深深!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不知道当初《诗经.采葛》诗人选用葛、萧、艾这三种是否别具深意?采葛、采萧、采艾对应的事情大小不同,耗时长短也都不同。
  • 荀子劝学说: “驽马十驾”勉励人勤能补拙,天天勤奋不舍,也能达到目标。像欧阳修这样的良马,曾经留下功在不舍,一日千里的奇功。
  • “一尘不染”原来是佛家语,指不染凡间“六尘”,那么“六尘”是哪些凡俗之物呢?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 人们讲“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撑腰的人事力量,“靠山”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它来自一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故事晓谕我们: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就是处世最好的靠山!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从《列子》引出的这则故事,后来演变为“蕉叶覆鹿”,用来比喻世间的荣辱得失犹如梦幻,一切宛如镜花水月;另有解读则是比喻把真事看作一场梦而一再判断失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