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唐太宗治国智慧系列(1)

唐太宗苦心求谏言 君臣共创贞观治世

作者:柳笛

说起虚心纳谏的帝王,人们一定会想到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由于他的仁德和贤明,身边聚集了许多忠心耿耿、直言不讳的臣子。但是天子高高在上,不怒自威,太宗为了听到臣子的逆耳忠言,付出了许多努力呢!

史料记载,太宗原本就是威武严肃的皇帝,有些臣子面对他,会紧张得不知所措,言行举止也表现得很不自然。大臣怕皇帝,谈论政事前还要斟酌会不会因言获罪,时常想着自保,怎么还有精力思索政务、提出恳切的谏言呢?

太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刻做出改变。每当有人上奏,他总是和颜悦色的。这样一来,臣子们不再诚惶诚恐,能够从国家、百姓的利益出发,侃侃而谈,甚至为了坚持正义的言论犯颜谏诤。太宗也就能时时听到各种声音,了解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得失。

在即位之初,太宗就对公卿大臣谆谆告诫:“人要看清自己,必须借助明镜;而一国之君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如果皇帝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去纠正他的过错,国家就离危亡覆灭不远了。所以太宗一再强调:“如果你们看到有任何不利于百姓的事情,一定要直言进谏啊!”

王双宽绘《百位英雄榜》唐太宗李世民。(王双宽提供)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太宗的一句名言。他也常常和大臣们分享前朝君主的故事,阐述尽忠上谏的重要。他认为,隋炀帝性情暴虐,又自以为是,臣子害怕得罪他,都闭口不言,隋炀帝也就听不到规劝的言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终,隋朝因为炀帝的暴政很快灭亡,那些不敢伸张正义的大臣也身败名裂。

如果一段时间听不到大家议论朝政,太宗就会忧虑而向大臣询问。著名的谏臣魏徵认为,太宗诚心求谏,大臣们应该有很多话说。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顾虑:胆小怕事的人,即使心存忠义也不敢说话;被疏远的人,担心不被信任;贪恋权位的人,害怕影响个人利益。

太宗则感叹做忠臣的难处,“劝谏的大臣,动辄就害怕遭到杀身之祸,这和冒着受酷刑、挨刀剑的危险生活有什么两样?”他还说,一个人能做到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难怪上古的圣王夏禹听到良好的意见,要郑重拜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为此太宗许诺,他将敞开胸怀,接受任何言论,并且不因个人喜怒,影响自己对朝政、大臣的判断。

当上疏言事的臣子越来越多,太宗耳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他会怎样判断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决策呢?太宗对大臣裴寂坦言,他把大臣们呈交的奏折都贴在卧室的墙上,进出房间都会去看一看、想一想。他认真研究大臣的想法,把握政事的方向,经常忙到三更半夜才肯入睡。

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勤政精神,让太宗对国家大事保持着全面、深刻的认识。他的精神又鼓舞着大臣继续进谏,大唐就是在明君贤臣的良性互动中逐渐走向盛世。@*#(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

点阅【唐太宗治国智慧】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