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治水之三
重定九州
命名山川 恢复祀礼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时,还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给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视为万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万物的钥匙,连通着驾驭万物的力量。能够给山川命名的人必须是君王或能沟通天地神明的有圣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牵连深远。大禹治水后因给山川万物命名,被尊为山川神主,背后有着深厚的文明意涵。
史载大禹凿山穿渠时,一条黄龙在前开路,一只玄龟背负青泥跟随其后。这玄龟是河泊的使者。玄龟颔下有印,上面的文字用古篆写成,所写正是九州山川的名字。大禹每修治一处山川,都用青泥封记其处,再使玄龟于青泥封记上加印。后世之人在标记分界时常常聚土为界,正是源于大禹治水时以青泥封印标记山川。
此后,天下的高山大川都有了名字,如同神州大地上的地标。大禹又将天下山川按其高下尊卑确定等级,恢复了相应的祭祀之礼。
行海外山表 作山海之经
大禹治水时,命大章步东西,命竖亥度南北,海外山表无远不至。所到之处,大禹又命伯益将当地山川脉理、金玉所藏、鸟兽昆虫、八方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一一记下,整理而成《山海经》。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山经》又称《五臧山经》,其中所记述的诸山分布在长江以南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南境内;《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其中《海外经》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中记载了很多上古神迹和神话,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此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祭祀神祗的仪式,展现了上古先人如何与神共处和沟通,为上古“礼”的渊源和含义留下了生动的记录。
从《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大禹不仅遍行九州,还到达了四海之外更遥远的地方。正如汉朝刘秀写《上山海经表》中所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美国学者亨莉埃特‧默茨博士(Dr.Henriette Mertz)在她的《几近退色的记录》(Pale Ink)这本书中,根据《山海经》的《东山经》《大荒东经》的记述及《梁书》中南朝和尚慧深云游东夷扶桑国的记载,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推定在四千多年前大禹及其带领的中国人曾经到达过美洲。反对这一观点的学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古代的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无法跨越重洋来到美洲。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亨莉埃特‧默茨博士的结论是正确的,大禹确实到达过美洲,那么,这恰恰证实了上古之人有着今人所不具备的超常能力,或曰神通。而那些有文献可考的大禹神迹的记载,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定贡赋 划五服
大禹治水的同时,还确定了九州贡赋制。洪水泛滥时,土地被大水淹没,古老的贡赋制也中断了。随着洪水的退去,土地恢复了生长万物的本性。大禹根据各地土质不同,将其为分上中下三等,又按各地产物的不同,重新确定了贡赋制。所谓赋,是自上税下称为赋,通常是田地里生长的谷物;所谓贡,是自下献上称为贡,通常是当地特产异物。
有了贡赋制,九州各地纳赋入贡皆有标准可依。然而四海之内,路有远近。大禹又定下与贡赋制有关的另一重要制度,即以天子之地为中心,向外每五百里划为一个区域,称为服,九州一共被划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区域,称为五服。甸服距天子之地最近,以所产谷物向天子纳赋。甸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有向天子服役的责任。侯服之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是安的意思,绥服之域接受天子教化,并负有奋武以卫天子的责任。绥服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有约束之意,因要服之域离天子之地遥远,需要以天子教化来约束之,故称要服。要服再外五百里是荒服,是距离天子最远的荒蛮之地。因政教荒疏,所以按当地习俗而治之,有不服者,修文德以来之。
地平天成 重定九州
帝尧之世,因为遭遇洪水,以至道路阻绝。大禹治水后,九州之山皆得修治,九州之川皆无壅塞,于是四海之内,人们都可以会聚京师,九州万国,诸侯都可来朝见天子。天子又重用天下贤人,以其所生地名赐为姓,意思是有德之人生于此地,以此显扬贤人之德。于是,天子声教被于五服,九州万国同其风化。而五服之外,西过流沙,东至海外,以及五服之外的南北之地,皆得与闻天子声威文教,时来朝见。
大禹治水之功可谓尽加于四海。帝尧八十年,大禹治水之功告成,帝尧赐玄圭于大禹。玄者,天也。玄色,正是天色。帝尧以玄圭赐禹,彰显大禹治水乃是“地平天成”的万世之功。
参考文献:
1. 《拾遗记》
2. 《绎史》
3. 《吴越春秋》
4. 《尚书正义》
5. 《山海经表》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