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魏徵上书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必须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治理国家的唯一保障在于诚信。诚信建立了,那么臣下就不会有异心,德行和礼义树立了,远方的人都会归正。因此,德行礼义及诚信,是国家的治理纲要,对于君臣及天下百姓来说,都不可须臾而忘却。因此孔子说:“国君按礼义来使用臣下,臣下以忠诚事奉国君。”孔子又说:“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百姓如果对政府不信任了,政府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的话能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了;发出的命令能够被执行,是因为命令以外含有诚意。”然而说话人们不听信,是因为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发出的命令不被执行,是因为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话,没有诚意的命令,对国君来说,就会败坏品德,对于臣下来说,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即使是在困顿挫折之中,有德才的人也不会这样做。
国君行事能尽礼义,臣下就会竭诚尽忠,必须决定于对内对外都没有私心,上下互相信任。国君不信任臣下,就无法任用臣下;臣下不信任国君,也不能事奉好国君,诚信作为治国及处世的准则极其重要。过去齐桓公询问管仲:“我想让酒在杯中发臭,肉在盘中腐烂,这样有损于我的霸业吗?”管仲说:“这种做法都是很不好的行为,但却不会损害霸业。”齐桓公又问:“那什么才会损害霸业?”管仲回答说:“不能识别人,会损害霸业;知道人才却不能恰当的任用人才,会损害霸业。任用人才却不能信任他,会损害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干预,也会损害霸业。”
以前晋国的大夫中行氏穆伯带兵攻打鼓国,经过一年了还无法攻下,有一个叫 馈间伦的人来对穆伯说:“鼓国的司空属官我认识。请不要再劳累将士了,鼓城就可以到手。”穆伯不听,左右的人劝说道:“不费一战,不伤一兵,鼓城就可以到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穆伯说:” 馈间伦的为人,奸滑而且不仁义,如果派他去把鼓城弄到手,我难道不奖赏他吗?如果奖赏他,就是奖赏奸佞的人。让奸佞的人得志,就等于是让晋国的人民舍弃仁义而就奸佞。即使我得到鼓国,又有什么用呢?”穆伯还只是诸侯国的大夫,管仲也只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这样信任贤人而远避奸佞之人,何况是身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君主,该当千年的圣王,又怎能使崇高的美德有所瑕疵呢?
要想让君子和小人 是非分明,必须用美德来感化他们,以信任对待他们,以仁义来劝勉他们,用礼节来约束他们,然后才亲君子而远小人,赏罚分明。那么小人就无法再行私佞之事,君子也会努力向上而不懈怠,使天下无为而治,哪里还会远呢?如果亲君子却不能任用,厌恶小人却无法远离,有罪者得不到惩罚,有功者得不到奖赏,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或许不能确定,而要永远赐福给子孙后代的想法,还有什么希望呢!
太宗皇帝看了魏徵的上书后感叹的说:“如果不遇到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贞观十七年,太宗皇帝对侍臣说:“经传上说‘宁可失去食物也要保持诚信’,孔子又说:‘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过去项羽已经攻入咸阳,控制了天下,如果能努力推行仁义和诚信,又有谁能跟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 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缺一不可。能经常这样做,会有很大的好处。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讨伐他。项羽因为无诚信而被汉高祖夺去了天下,确实像陛下所说的啊!”
转载 正见文章://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1/16/50465.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