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人生名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对应的历史大事

《史记·太史公序》名句
作者:容乃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一人生名句所要彰显的是什么“宝贝”呢?。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4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话从古至今流传很广,而它的来源也很久远。《史记·太史公序》《大戴礼记·保傅》《礼记·经解》《说苑》《贾谊新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等书中都有这句话,可以看到这句话在中华文化中的份量。追根究底,这句人生名句所要彰显的是什么“宝贝”呢?它为什么在史上这般受人重视呢?

人生名句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也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等等,意义是一样的。意为一开始一点点的偏差虽然不容易察觉,也没有明显差距,但是,时间一久, 结果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那么“失之毫厘”造成的“差之千里”,有可能导致怎样严重的恶果呢?

史记·太史公序》举了孔子《春秋》记载的历史,来凸显这个道理:“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毫厘),差以千里’。”

太史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的荣衰成败的道理在孔子所作的《春秋》中都可以看到。《春秋》记载的历史中,弑君的事件有三十六,亡国的有五十二,[1]各国诸侯流离奔走他国而家国不保的更是不可胜数。究察其中的原因,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的礼义之道。所以《易》[2] 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从太史公司马迁的这段话,可以看到这句久远的名言,是来自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的易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结果不是一日造成的,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样,它是日积月累,渐渐累积而成的。

那太史公写这段话、引出这句名言的用意何在呢?他引这句话来“正礼义之本”,旨意在强调《春秋》的史鉴作用——拨乱反正改善乱世的力量,而这也是他写《史记》的理想。

太史公赞颂《春秋》的价值: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这段话表达了《春秋》的春秋笔法[3] 的价值:
《春秋》上溯历史阐明了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的王道,往下辨明人与人之间的人伦纲纪, 让人理清模糊不清的往事,明辨是非,判明疑惑;让好人得到褒奖,恶人受到贬斥;让有德有能的贤人受人尊崇,那些不肖之辈被轻视;让那些行将灭亡的国家能存续下去(如楚庄王不灭陈国),那些将要断绝的帝王世系再延续下去(如周代之初,舜的后代重建陈国,大禹的后代重建杞国);还能修补破旧残缺的制度,振兴衰废,这些都是治国平天下的王道大事。

据此来推论之,在孔子记载的二百四十二年《春秋》历史中(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都是迷失了礼义之道所导致的悲惨又可怕的下场,能不说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恶果吗?!礼义之道对于国家社稷是如此重要,置于个人的生涯来说,不也是力量无穷吗?当人眼花撩乱迷失在滚滚红尘中,贪得一时的利益,失去礼义之道,最终也将失去生命的依靠。礼义之道是生命的根本,“建其本而万物理(顺)”,所以古人教人作人要“正本”!

司马迁和他的——《太史公书》(《史记》)。明万历二十六年北监刊本。(公有领域/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合成)

【名句映华夏】

太史公司马迁的先祖在上古时代职掌天文历法,在周朝代代为史官(短时间任过“司马”之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在父亲死后三年成了汉朝太史公,继承了父亲著作史书的遗志,着手整理史记的资料。

他在太初元年,开始编次其文。七年后,他的人生剧变。司马迁为李陵出战匈奴陷败一事陈言,因未能说得很明白而遭误解、获罪,最后受了“宫刑”(也称腐刑)。他的人生、他的心受到很大的创伤,他在《报任少卿书》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但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此,他忍辱编撰完成了人生大业——一本上下三千年的史书《太史公书》,即后代所称的《史记》。这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种非常的考验。

司马迁完成《史记》,主要的精神动力来自于父亲,理想标竿则效法孔子的《春秋》。孔子《春秋》褒善贬恶的春秋笔法[3] ,成了中国历史的精神灯塔,成了人间伦理、天地道义的护航——“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效法孔子写《春秋》的理想精神,经过十几年完成了他的《史记》。《史记》成了后代纪传历史的标竿之作。

《春秋》与《史记》都彰显着人间的伦理、天地间的道义精神,给后代留下判别是非善恶的史鉴。中国历史重视“正本”,重视真实,中国的史官保护“历史”更重于“政权”。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哲学精神一直很戒慎这“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后果,这当是中华文化为当今之世唯一能存续五千年而不间断的伟大文明的一个要素。

注释
[1]:对这个数目史家有歧义看法。司马迁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灭国篇》所言数目相同。
[2]:此语在现存的《周易》中不见了,可见于《易·通卦验》中。
[3]: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
春秋笔法”。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至《韶》舞,说:“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已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 黄历甲辰年,龙年,是个“无春年”,受到闰月的牵连,立春早于除夕,落在黄历前一年年尾。而且从甲辰年开始连续五年的时间,“朔望月”周期将出现异于寻常的状态,造成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
  • 传统的中国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应该做什么?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晦日结束,咱们来看看古人过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