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史记故事】

巨富陶朱公知人又知命 笑对儿子丧命的结局

作者:容乃加
范蠡(陶朱公)能知人又知天命,他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就悄悄乘舟引退。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033
【字号】    
   标签: tags: ,

史记故事】范蠡(陶朱公)能知人又知天命,可有一件事他也扭转不了过来,那就是他二儿子的命。《史记ㆍ越王勾践世家》有一段精彩的记载,启发人深思。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尽力与勾践深耕二十余年,为他谋画复国之计,劳心劳身,终于灭了吴国,勾践号令中国,称霸天下,封范蠡为上将军。

范蠡有知人之能,他深知在勾践之下难以久居,就呈上辞呈,然后悄悄乘舟离开了越国。他告诉相国文种,勾践“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劝他快离去,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文种却不以为意,后来真被赐死。范蠡到了齐国,变姓改名为鸱夷子皮,在海畔耕作,苦身戮力,父子治产,没几年累金数十万。

他到哪里都成名。齐王听说他的贤能,召他为相。范蠡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说他自己,在家治产就赚大钱,做官则做到最高位的卿相,这是平民出身的极致了。他认为长久享有尊贵之名是不吉祥的,所以就归还相印,尽散家财,分给知己朋友和乡里人家,自己带着重宝,一家人走小路悄悄离开。

他们走到陶山(在济州平阴县东),在山南定居下来。他看中那个地方是天下的辐辏之地,四通八达,是贸易致富的好据点。在陶山,他自称陶朱公,一面耕牧,一面等待时机贸易物品,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没过多久,就累积了亿万钱。

范蠡离开了越国,在陶地改名为陶朱公,做起贸易生意累积了亿万钱。(公有领域)

在陶地,朱公生下了小儿子。小儿子成年时,朱公的二儿子却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说:“杀人本该服死罪,但是,我听说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富家子不在人来人往的市集受刑)。”

于是朱公叫小儿子去探视二哥。他在一个破破旧旧的器皿里装了千溢黄金(相当于二万两黄金),放到牛车上。正要叫小儿子出发去办事时,长男来到牛车边,坚决地请父亲让他去救二弟。

朱公不依。长男就说:“长男在家中叫 ‘家督 ’,就是管家,现在弟弟有罪,父亲大人不遣派我前往,而是叫小弟前去,是我不肖。”说着就要自杀。

这时做母亲的在一旁很着急,急急说道:“现在派小儿子前去,未必能让二儿子生还,然而却先让大儿子白白丧生,为何要这样做呢?”

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遣长男到楚国去营救次男。陶朱公写了一封书信让长男带着去找旧日熟识的庄生,并且叮咛他说:“到了那里就把千金放到庄生的家里,全听他的去做,千万谨慎,不要与他有任何争执。”长男出发了,牛车上载着父亲准备好的千金,此外,他又私下多带了数百金前往。

到了楚国,在城墙外找到庄生的家,是一贫户,庭院中荆棘杂草遍地。长男依照父亲的交待,把书信和千金都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快快离去,千万不要在此逗留!等到令弟获释,切勿问因由。”长男离去后,瞒着庄生私自留了下来,用他私自带来的几百金献给楚国当权执政的贵人来帮他。

庄生虽然居在穷巷,然而楚国上下从楚王到民间都敬仰他的廉洁,都尊他如师。那一天朱公的老大送来千金,他并无意接受,只是想留下金子作为守约的凭证,让对方放心,等到事成后返还给朱公。他指着金子对太太说:“这是朱公的金子。不要动用它,如要治病可以先用用,但以后还要归还。”然而,朱公长男并不知道庄生的心意,以为他和一般人一样,并无什么特出之处。

庄生等了一段时日后,进宫晋见楚王,说:“臣禀告大王,天上某星宿出现了一些征象,对楚国有害”。

楚王一向非常信任庄生,就问他说:“那现在要怎么做为好?”

庄生说:“只有修德能解除。”
楚王曰:“好,寡人知道怎么做了,这就去实行。”

接下来,楚王派遣使者封了所有的金库。

次日,楚国贵人告诉朱公长男,说:“大王将要大赦。”
朱公长男问他:“怎么知道?”

贵人说:“每次大王将大赦时,总会封金库防盗窃(以免知情者利用大赦前行窃)。昨晚大王派遣使者封了金库。”

朱公长男一听,心想逢大赦二弟当然也要得赦,那些贵重千金不就白给了庄生!于是他又去了庄生家。

庄生一见到他很吃惊,说:“你怎么没离开呢?”朱公长男说:“是呀!最初因为救舍弟而来,现在逢大赦舍弟当得赦,因此来向你辞行。”庄生知道他的真意,就说:“你自己进去屋里拿金子。”朱公长男拿了金子离去,心中乐颠颠,欢欣庆幸着。

朱公长男不信任自己,让庄生感到被出卖了。他带着被羞辱的难堪,入见楚王,他要扭转情势。

庄生对楚王说:“臣之前说了某星宿出现祸象一事,大王说要以修德来偿报。现在臣出门时,四处都在说,陶地大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在大王监狱中,他家人带钱来贿赂大王的左右,所以大王要大赦天下不是为了体恤国人,而是因为朱公子的缘故。”

楚王大怒道:“寡人虽然不德,怎会因为朱公之子的缘故而施惠呢!”于是楚王立即下令依法斩了朱公之子,然后在隔日下赦令。

朱公长男终究还是带着弟弟的尸体归家。到了家,母亲和当地人都很哀伤人死了,唯独朱公一人笑。他说:“我就知道老大会让老二被杀死!他不是不爱弟弟,不过他有不能忍的执著。那是因他小时候和我在越国,看到我的苦,亲身经历了艰困的生活,所以舍不得花钱。至于最小的弟弟,出生在陶地,一生下来看到的就是富爸爸,半生乘好车逐野兔,优哉游哉,不用知道财从哪里来,故而花钱不经心,不会吝惜。前些日,我要叫小儿子去营救,就是因为他能弃财的缘故。而大儿子不能弃财,所以最终杀了弟弟,这是事理自然发展的结果,不用悲伤!我日夜早就等着这丧事的来临了。”

命运之神自然又错综复杂的曲折安排,显现了事理自然有序的发展,实现了自作自受的后果!诚然,就像故事中的庄生所言,只有修德能改命也。@*#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 “观止”一词出自《左传》: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至《韶》舞,说:“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已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 黄历甲辰年,龙年,是个“无春年”,受到闰月的牵连,立春早于除夕,落在黄历前一年年尾。而且从甲辰年开始连续五年的时间,“朔望月”周期将出现异于寻常的状态,造成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