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书法漫谈】金文重器毛公鼎

文/刘锡铜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壁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为迄今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为国之重宝。(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它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公斤,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是特定礼器,典雅堂皇,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

毛公鼎》铭文共32行,497字(一说500字),为举世青铜器之最。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题跋毛公鼎时曰:“《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从此,书法界有一种传言:“学书不学毛公鼎,纵是用功也枉然。”这种说法虽然出自于某些书家、学者的观点,但是也反映出了《毛公鼎》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因此,从清末民初至今,凡铭文爱好者无不临摹赏读,特别在金文临习、创作的书家中,对于《毛公鼎》的传统书法风格之美,无不为之倾倒。

《毛公鼎》铭文记载了西周后期周宣王亟思振兴朝政,册命重臣毛公统领朝廷百官,并饬令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而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铭恩以记其事,并愿以此鼎传之于后世。内容以古雅精奥的文风表达了宣王对毛公的殷切期待,除印证西周时期的行政及典章制度,也为西周“宣王中兴”及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毛公,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毛公鼎以其器腹内壁的铭文而为国之重宝。(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供)

《毛公鼎》铭文与道契合

《毛公鼎》铭文共分五段,均由“王若曰”、“王曰”领首,体例与《尚书‧文侯之命》相似,开篇:

王若曰:“父喑!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王若曰”是《尚书》之《商书》、《周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词语,出现在王发布的“命”或“诰”之前,起着引领全篇的作用。而周宣王称毛公为“父喑”,显示毛公是周宣王姬姓宗族中一位长辈,即周宣王的叔父。此段大意是:

王曰:“父喑啊!伟大英明的文王、武王,上天施予其深远且充足的德行,让我们周国能匹配于他门,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赋予的伟大使命。拊循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使之无不在文王、武王明亮光辉润泽之中。”

铭文前段为宣王对毛公的训诰之辞,缅怀了周文王、武王如何享有天命、开创国家,及宣王即位后对其所继承的天命也戒慎恐惧。“肆皇天亡(斁)〔不厌〕,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充分表现出古人“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透过铭文还可见到周王修德慎行,兢兢业业,以便能符合天意,勉力继往开来,保持大命。

这“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思想也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精神内涵的审美取向,也是西周金文书法品评的精髓。

《毛公鼎》铭文书法导读

面对《毛公鼎》铭文各种拓本繁多,我们不由感到惊叹:在东汉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中国书法几乎全都是载体发展起来的。诸如甲骨卜辞、青铜器、权量、竹木简、砖瓦陶、摩崖石刻等。经过拓印,这些古代书法载体流传下来,与宣纸墨迹同辉,生动多姿。西周晚期金文《毛公鼎》就是载体书法的经典,它代表了西周书法艺术的高超境界,成为当今金文书法成就的典范。

由于对上古金文的崇爱,九十年代初,笔者购入上海出版发行的《两周金文选》,本编共刊出精湛的铭文三十篇,将其视为学习的宝典,三十多年来,不断地演读、临摹,以至于发展到创作。其中尤其是《毛公鼎》铭文,其古奥、高古的书法艺术,使我开阔了眼界。现就学习《毛公鼎》的书法体会,概括为以下几点:

毛公鼎铭文(公有领域)

1. 铭文字构取纵势多变化。字构即字的结构,也称布白。从《毛公鼎》的整体铭文篇幅观察:其字的结构瘦劲修长,纵势高挺,字形大小错落,一派天机。全篇铭文排列工整,笔画匀称饱满,端庄静穆。但从细微分析:《毛公鼎》笔画变化悬殊,笔触有轻有重,运笔有转有折,收笔有尖有圆。字形有方有长,有正有欹。带给人们一种内蕴致密,纵势向上的感受。

2. 铭文笔画搭接明显。《毛公鼎》铭文篇幅光大,字数繁多,整体浑然天成,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似乎每字一笔呵成,其实很多字都是用接笔和搭笔的方法而成的。从铭文中可以发现,在字的入笔与收笔的过程当中,都是前一笔运行未能达成其意,后一笔搭笔完成,使之两笔重合,而将搭接笔痕藏于笔画之中,只有经常研习书法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毛公鼎》中还有一些曲画,也就是一些弧笔的字儿,需要分两笔或多笔完成的,其交接处可以采取对接、顺接、反接等方式,将弧线头尾连接,以达其衔接处不漏锋毫。

3. 铭文裹锋内敛。纵观铭文字字相生,错落有致,凡通篇用锋之法,此铭多见于中锋裹锋为主,即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行笔过程又保持了中锋运笔的规则,写出的线条饱满而挺拔,轮廓光华平整。但也有捻着笔杆转动,谓之绞锋的运笔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线条出现苍朴老辣之感。尤其是这种以笔颖毫端运行于点画正中,保持点画起笔之圆辉形态,在近三千年前的西周已被运用,可见《毛公鼎》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4. 章法别有意趣。此鼎随着腹内的圆弧,工匠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奇妙的创意,将复杂的熔铸工艺溶入《毛公鼎》器物的制作当中,历经反复推敲,把器具的造型、大小、文句及铭文的书写位置,纵势依器物形状分布,写出了以平底向上流动的曲线之美和出奇的惊喜:使一些曲直、斜正、大小的字,随着弧形的意韵,弯斜排列,笔法精严,线条凝练,通篇看它纵有行,横无列,磅礡恢弘而又不狂怪怒张,浑凝拙朴又不失灵动自然。

青铜礼器上刻铸的纹饰与铭文,每每展现商周时期的人文思想、生活风貌,皆能反映其时代精神。毛公鼎大口圆腹,口沿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端正浑厚的器形,与铭文质朴沉雄之书风以及与宣王对毛公委以重任的呼应下,更显其庄重肃穆。@*

金文自撰自书联:
大德唯庸敬天扬善 上智不惑尊师为先(刘锡铜提供)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吴门两位领袖人物祝枝山与文徵明,离开人世多年后在天上重逢。两人是多年好友,在人世时就常相聚切磋书艺,这一回不期而遇,话题自然也不离书法。书法的“放松”与“放纵”到底介线在哪里?文徵明和祝枝山的对话道究竟。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是世界上闻名的天朝大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往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领域内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几乎同时达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成为各自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此时期书法从进入普及、成熟到繁荣兴盛的发展顶峰,在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众派纷呈,书作浩繁,书学鼎盛。
  • 所谓“唐人尚法”,是指唐朝的书法艺术一如盛唐气象,重视法度,堂堂正正。书法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书写的法度即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种规矩,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 唐代书法艺术不仅给人们留下一幅幅令人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了珍贵无比的精神财富。书家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不体现出其高洁的人品,而崇高的信仰和正信是其成就的关键。
  •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艺术殿堂里的奇葩,在书写艺术中无与伦比。
  • 甲骨文是商至周初之际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汉代文字发展成熟的体现,是远古盛世文明的时代象征,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 自晚清翰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许多学者、名人参与甲骨文研究,其中一些人进行临摹与书法创作,遂使甲骨文书法艺术再生…
  • 大篆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字体,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依然经久不衰,它的精神内涵、神性特点和传统艺术价值,通过许多归属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传下来的古人佳作,发挥其影响力。
  • 新年元旦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单字斗方春贴是哪个字呢?摘冠的当属“福”字。这个福字不仅是庶民百姓热爱,也为朝廷皇室钟爱。为什么从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华文化中“福气”到底从何而来?
  • 在两周金文书法中,《虢季子白盘》铭文与众不同,艺术性相当突出。它流淌着创意者与书写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标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隐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具创意精神。《虢季子白盘》铭文在章法上,兼具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显示其表现技艺之炉火纯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