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善恶有报

落榜士子痛骂考官 因何转运金榜题名?

作者:郑行之
清代梁亯 观榜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7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自古以来,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名落孙山的则不计其数。那么落榜考生这么多人,有没有变脸骂考官的?有一个就是以《聊斋志异》名传千古的蒲松龄,一生中落榜了十几次,在69岁时写了《历下吟》这首长诗,讽刺考生百态,也骂了主考官。落榜士子破口大骂考官之后,也有转运再登金榜的,是怎样的“运气”呢?

我们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位名叫张畏岩的人,他是江阴人,学养颇为深厚,文章写得很好,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名望很高。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到南京参加甲午科乡试。当时,他借住在一座寺庙里。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这让他错愕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脱口就大骂主考官,眯目不张眼!不识人才,没看见他文章写得有多好!

这时,他看见旁边一个道士,不知什么缘故,正牵动着嘴角微微地笑着,这下触动他崩紧的神经了,张畏岩立刻迁怒于他。

道士等他骂完才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佳。”

张畏岩一听,更加生气了,怒道:“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怎知写得不好?”

道士回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骂声连连,气也太粗暴,心也不平静,怎能写出好文章?”

张畏岩本是个很敦厚的读书人,平时也很讲道理的,这回会这么失去理性当众发飊骂人,实在是因为落榜这个打击太沉重了。其实在骂人时,他内心也有个声音同时在质问自己:你怎么了,不能这样任意骂人呀!这时他听见道士说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觉地,这一番道理就转化成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两边发生共鸣了。很快地,他就心服口服,转而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全看你的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用。所以必须自己去作转变,去改变自己。”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又如何改变呢?”

道士说:“ 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福分也就不求自来。”

张畏岩说:“我一个穷书生,能做什么?”

道士接着说:“行善事,积阴德,都出自我们这颗心,常存这样的善心,功德无量。其中 ‘谦虚 ’这一美德,不需要花钱,实践起来也相对容易。这次你没考上,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大骂主考官呢?”

张畏岩立刻醒悟,从此谦虚自持,日日修善积德。过了三年,在丁酉年(公元1597年)的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高大的殿堂里,得到了一本考试录取名册,里面有很多空缺,他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些空缺是怎么回事,就问旁边的人。

那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张畏岩问:“名册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空缺?”

那人说:“阴间对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三年要考查一次,一定要能积德而且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他的名字。你在名册上看到空缺的,都是本该考中,但三年来,又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在德性上有所缺失而被除名的。”

然后那人又指着一空缺处,对张畏岩说:“你这三年来谨慎自持,把握自己把握得很好,也许可以补此空缺。希望你自爱。”空缺处是第一百零五名。

放榜时,张畏岩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由此看来,人说举头三尺必有神明,这是真实不虚的。而所谓趋吉避凶,必然得由我们这颗心做起,我们必须常存善心,笃行善行,虚心屈己,不去得罪天地鬼神,且所作所为得到天地鬼神的赞许,方才有受福之余地。而那些气势很盛或骄傲自满的人,福分必然不能长久。

稍有识见的人,必然不会做一个心胸器量狭窄的人,那等于是把福分拒于门外。何况谦虚能让人受教,因而受益无穷,让人得以无所滞碍往前行,对有心修业立功名的人更是不可少的。

古语也有这样说的:有志于功名的人,必能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能得到富贵。凡人要问:这怎么可能呢?一生行善积德改变自己命运的明朝进士袁了凡有这样的体悟:

人如果有志,就像树木之有根。在立定功名富贵志向时,同时虚心内省,念念都能谦虚自持,先他后我,处处都给人行方便。能做到这样,自然感动天地。天地神鬼考核人之德而决定人的福报,这就等于命运的福报由自己来决定了。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大王爱好音乐,但是大王只是个人喜好音乐,个人在追求快乐而已。如果喜好到了极点能与民同乐,大王与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能不强盛起来吗!求科考功名也是这样,如果能把得功名之乐的心推广到积德为众人行善造福上,并且尽心去做了,那么自己的命运与福分,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了!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

@*#

-点阅【善恶有报】故事-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天灯, 放天灯, 天灯节, 台湾, 平溪
    黄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这一天里,人们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结伴赏花灯,古代词人也把赏灯会情景写进诗词。写元宵灯会的词,不计其数,而南宋辛弃疾的一阕《青玉案‧元夕》,则千古长在人心。词中有元宵的胜景,词中对灯节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