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下定决心要以音乐奉献主之后,遭遇到很多困难。他发现当时的教会音乐既过时又杂乱。他希望能创作出属灵的圣咏,让每个音符都能承载着神圣的能量。
然而,1706~1708年,巴赫在慕尔豪森(Mühlhausen)教堂工作的时候,教会极端虔诚派的人不太喜欢他的创意,反而认为他的音乐很古怪,对清净的灵修是负面的干扰。
由教堂到宫廷
巴赫对教会的杯葛非常懊恼,因缘际会换了东家,于1708至1717年间在威玛(Weimar)公爵府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及室内乐团员。
他在慕尔豪森请辞信中直言自己的挫折感与不满。还好浓眉大眼的巴赫也是个热情慷慨的人,事后仍与旧东家保持友好关系,帮忙完善新建管风琴的装置。
威玛公爵威廉.恩斯特(William Ernest)是虔诚的路德派信徒,他给予巴赫很大的创作自由。巴赫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宗教曲。
同时,公爵也是个爱乐者。受他的影响,巴赫开始研究当代风靡全欧上流社会,时尚华丽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他也将世俗的器乐曲,如威尼斯派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改编为键盘乐器曲,为自己的创作型式添加了新的语汇。
好景不常,公爵与侄子——爵位继承人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 Augustus)发生嫌隙,不准任何乐师为之提供服务。巴赫抗命继续与少东家友好,谱写了清唱曲作为生日贺礼。
公爵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在老宫廷乐师德雷西(J. S. Drese)过世后,故意忽略巴赫已经承担大部分乐师职责的事实,指派才华技艺都略逊一筹的小德雷西接任。巴赫对此愤愤不平,罢工抗议。
科滕王子的礼遇
提到大提琴组曲,就要谈到科滕王子。科滕(Köthen)位于德国东部,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由阿斯卡尼亚(Ascania)家族统治下的一个亲王国(princedom),后来在19世纪初被提升为公国。现隶属萨克森—安哈特尔州,风景优美,山区有原始森林,平原为优质黑土。
黎欧波德(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1694—1728)是安哈尔特–科滕亲王国的王子,喜好音乐,曾到欧洲各国旅游,对歌剧特别着迷。
王子十岁丧父,继承王位之后,由母亲摄政。但父亲也请托普鲁士公国的腓特烈一世帮忙监护。腓特烈很鼓励王子求新求变。
腓特烈一世本人是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但后来趋于享乐,国势大衰,全民怨声载道。晚年下诏罪己,让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出来代父理政。
这个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个穷兵黩武的“军曹国王”(Soldier King),上台后矫枉过正,只爱打仗,不爱音乐,他想当然尔地解散了宫廷乐团,已经亲政的黎欧王子则忙不迭地接管了这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不久之后,在妹妹的婚礼庆典上,王子认识了巴赫。他非常高兴,力邀巴赫到他的宫廷来担任乐长。宫廷乐长是当时音乐家在世间的最高位置了,巴赫立刻欣然接受。
当时在威玛的东家大为震怒,拒绝他的请辞,还把他捉拿下监,好一阵才还他自由。音乐家就是要创作的,身陷囹圄,巴赫刚好把握时间,谱写了《管风琴小集》(Orgelbüchlein)。
巴赫1717年抵达科滕,备受王子礼遇。黎欧波德王子与一般的王室贵族相当不同,他平易近人,充满人情味。他会演奏小提琴、大键琴、古提琴,因此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亲自客串。
王子信奉的是新教中的改革派喀尔文宗,教义着重“简单”与“庄重”——要求信徒上教堂真正专心寻求与上帝联结,不需求大排场的唱诵、弥撒,也不需要管风琴这样的身外之物。
所以,巴赫没有创作宗教音乐的舞台了;再者,有一群柏林转来、技高手巧的音乐家嗷嗷待哺,需要各种曲目。在这个全新的机缘下,巴赫在科滕王宫期间大大发挥他的所知与特长,写下了丰富的世俗曲目。
巴赫把所有当时整个欧洲主流的音乐概念,针对不同乐器,完整地演绎了一遍,在创作上达到另一个顶峰。《柏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曲与奏鸣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其中也包括了六阕《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悲喜人生
1720年的时候,巴赫陪伴王子“出国旅游”,远赴波西米亚的卡尔斯巴德(Karlsbad,温泉胜地,在现在的捷克地区),回家时赫然发现妻子不但因病骤然去世,而且已葬入黄土。在震惊伤感之余,他唯有勤于创作,以寄情别哀。
妻子是巴赫的堂妹,名叫玛丽亚·芭芭拉,曾带给他许多支持与鼓舞。他们有七个孩子,仅有4个存活到成年。其中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 F. Bach)、卡尔·菲利浦·艾曼纽·巴赫(C. P. E. Bach,别号“柏林巴赫”或“汉堡巴赫”),都成为洛可可风格的重要作曲家。
巴赫在第二年续弦,娶了安娜·马格达莱纳·沃尔肯(Anna Magdalena Wulcken)。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高音歌唱家,当时年仅20岁,喜欢园艺。她与巴赫的孩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日后也是音乐家,别号“米兰巴赫”或“伦敦巴赫”。
黎欧王子给的薪酬很优渥,巴赫日后追忆,在柯滕的前几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几乎想要在此终老一生。
可是不久王子结婚了。公主新娘对音乐不感兴趣,尽想王子每天陪着玩儿。巴赫对朋友抱怨说:“她和缪斯(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灵感的女神)不搭调。”
后来,王子因涉入普鲁士王国战事日深,降低了对音乐活动的需求。巴赫也关注孩子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直有教堂请他去为管风琴调音、评鉴。他似乎感受到了管风琴与教堂音乐的召唤,不久便甘愿降职降薪,举家迁往莱比锡担任教区合唱团艺术指导(虽然那位与缪斯搭不上边的公主在他们搬家前过世了)。
巴赫与王子一直维系着良好的情谊,也仍旧是荣誉宫廷乐长,重大礼宴都会回来演奏。
1728年,王子因天花英年早逝,享年33岁。1729年3月,巴赫回来参加追悼会,并指挥自己编写的《葬礼清唱曲》大合唱,即著名《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的部分。科滕王子的宫廷现为历史博物馆,每两年举办一次巴赫音乐节。
耐人寻味的是,跑来柯滕这一遭,巴赫用管风琴重整教会音乐、以荣耀主的初衷到哪去了呢?
有学者认为巴赫叛离了教会音乐;有人说巴赫有心提振德国音乐,期望能跃上欧洲大舞台的台面;而有人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
这些对于了解巴赫的创作背景都是很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到底巴赫在这些世俗曲里放入了哪些东西呢?要知道梨是什么滋味,还得吃一口梨子。无论如何,音乐超越语言,是不会说谎的,而这整套《大提琴组曲》的确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独步乐坛!(待续)@*
责任编辑:苏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