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7)

妙哉,众妙之门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 ,

真人之境界,吾人只能用一种超越的审美态度观尝之: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师,他坐在看台上看你们这些三四流的棋手在下棋,他掌控一切,看透一切,但他不说,也不指点(不似儒要有所作为)。这如《大江东去浪淘沙》辞云的白发樵伕,贯看那秋月春风、潮起潮落,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王侯将相在那里胡作非为,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些所谓的风云人物都一一被自然淘汰了,他们为争名夺利白白断送一生,他们看不到自然之大美,感应不到“道德”之至善。

我们只有用一种超越的审美态度来看老子的道,才能有所体悟。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589页)“不敖倪于万物”,不论是非,但可以与世俗共在的审美态度,是完全不计较利害关系的,也不与知性概念和理性理论有关系。我称此为观赏人生。

我认为人的生活有三种类型:
一、感受人生:什么人生的甜酸苦辣都想去感受感受,他以世界为舞台,去体验、去感想,正像一个作家在他的墓志铭说的:他爱过、恨过、奋斗过,这种人生,感性多于理性。

二、享受人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他的人生,从中寻找自己价值生活。这种人,理性多于感性。

三、观赏人生:对人生采取一种观赏的态度。他不介入人的是非、恩怨、悲欢离合等的情感价值判断,就像“白发如櫵江诸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观赏人生,有点类似坐在电视机前的人,电视报导哪里死了多少人,哪里出了个荒唐事,但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是他采取一种观赏的态度,如果他看到事故死的是他的亲朋好友,带入感情、是非评判就不同了。

不过,我们说老庄这个道无境界,比坐在电视机前那个人的观赏态度更高出几个层次,这是一种最高的审美观。老子说那个得道之人,他是坐忘在最高的无极之中的,其情志安宁,心如止水,和光同尘,与天地为一。那自然之大美一一朗现,那至高至极之德善在心中清明透澈,常住不溢。他至善至美,这正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啊。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无思,就是消除主、客体的对立,消除物质与意识的矛盾,消除意识与意识的矛盾。我不思,“自我”与“非我”就消失了,我不思,没有了动机和欲望,意志也就消失了。无,是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唯一办法。
  • 人的欲求无止境,一个愿望满足了,另一个愿望又接踵出现。这就是人为什么在实现其人生目标后,反而徬徨不安、寂寞、空虚和无聊,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叔本华认为人要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退回到“无”中去。他在他书的最后章节里对“无”虽然着墨不多,他指出存在的正负号是可以转换的,存在的变为“无”,而“无”的变为存在的。
  • 道家讲忘我、忘己、忘物,无所不忘,无所不遗,但有一个在,就是“吾”。这个“吾”与自然——道同在。实际上我们从叔本华描写佛法凤凰涅槃的境界就可以体悟到,人在“无”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悟性:“而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无波的情绪,而是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怡悦。
  • 我们人对物质的理解,首先是了解物的性,然后从物性中得到物的理。万物虽然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矛盾,但它统一在“气”之中。这个“气”是什么?我以为老子这个“气”,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气体”,而是现代人所说的“振动波”。
  • 所谓的“阴阳两气”,这个“气”就是一种波。以中国气功理论的说法,人在进入到气功状态时,可以接收到这个气,因为万物都有物质波。老子以“无”悟道,恰好这个“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声、无臭的,在古人看来,这个“气”就是“无”。
  • 客观表象世界以及人的意识,不断输入人脑中,他不断产生意识。意识多了,那个人的自身就被意识所绑架了,意识总是要以表象世界为对象,没有“对象”,他就无言以表。
  • 人若无思、无为,他就没有连结、综合吗?为什么《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逐通天下之故”呢?老子为什么在损到无的时候,顿悟了道呢?佛教的三大学是“戒、定、慧”。
  • 西方神秘主义哲学,亦称为“天启”哲学,其主要根源在於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因为人靠理性无法寻找到绝对真理,不得不从神性与天启上寻求。虽然此类哲学灌输着不少神秘色彩,但还是以理性寻求为依据。
  • 表面上我们看到理性似乎无所不能,他不断地认识事物,这个世界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认识,可是我们得到的永远是相对而达不到绝对。
  • 老子的“无”,他将一切思维、智识、欲望都抛弃,一下子损到“无为”,是彻底的无我主义。他不是黑格尔的从无到有的精神辩证法,也不是叔本华的意志消失后的“无”,老子的无就是无,他没有半点的我,他是彻底取消对象的无我主义者。只有像老子那样彻底的无,才能悟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