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領域,元代王蒙和清代齊白石的作品締造了現代史上最昂貴古畫的拍賣紀錄。畫家王蒙的畫作創作於十四世紀,他的《葛稚川移居圖》(葛稚川即東晉名士葛洪)表現了遠離人間煙火的隱士桃源仙境。
《葛稚川移居圖》
畫家王蒙(字叔明,西元1308—1385年,湖州人,自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為「元四大家」之一,同時家學淵源深厚,他是知名的藝術家趙孟頫的外孫。王蒙是個全能的藝術家,在書詩畫上都展現了創作才華。元代畫家倪瓚稱讚王蒙筆力雄健,「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作文章不拘泥於常規法則,明朝科舉會試的第一位會元俞友仁見到王蒙的詩詞,讚歎「此唐人佳句也」,於是把妹妹嫁給他為妻。
王蒙在藝術史上留名的是他的山水畫,他也擅長人物畫。在他的《葛稚川移居圖》中,呈現了著名的東晉名士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帶領家族移居羅浮山隱居修煉的故事,那是怎般的畫境呢?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有兩幅,本文介紹的收藏於北京故宮,另一幅為民間收藏,2011年拍賣創下最昂貴的中國古畫的紀錄。
畫中人葛洪的故事
《葛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是東晉名士葛洪攜帶著妻、子和外甥,移居羅浮山修道路上的情景。葛洪性情清淡寡欲,對吃喝玩樂不感興趣,一生好學,小時候家裡貧窮,他白天去伐柴和人交換紙筆,在夜裡就努力學習,飽讀經典,以儒學知名。地方和朝廷幾度徵召他當官,他都不領受;他不愛榮華功名利祿,就愛修道成仙的事。葛洪想修煉丹藥以求長壽,聽說交阯出產優良的丹礦,便請求被任命為句漏令。皇帝認為葛洪才高,不同意他屈就一個小縣令。葛洪表達內心的願望說:「我出仕不為榮華,是因為交趾產丹才想要前往。」皇帝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於是葛洪帶著妻子、兒子和侄子一起前往交阯。到了廣州,刺史鄧嶽愛才留住他們一行人,不讓前往交趾,於是葛洪就近前往羅浮山修煉。葛洪在山中度過多年的日子,優游閑養,著述不停。
畫中天地
羅浮山有嶺南第一山的美稱,水秀山清,風景宜人,山產丹砂,山中現在還遺留葛洪煉丹的遺蹟,被道教稱為第七洞天。
這幅畫非常賞心悅目,充滿秋爽怡人的大自然景象。畫卷取用臨場感十足的構圖,重山疊嶂老木盤屈,峭壁流瀑,曲水跨橋,大自然的磅礡偉岸迫在眼前,幽深天地中又掩映著茅舍和人物的活動,展現天人合一的幽遠情致。
本畫的前景可見溪澗上跨了座木橋,在這裡展開葛洪移居故事的情節,人物形象鮮明。葛洪神態閒雅,他身著道服,右手牽著鹿(馱著他的書籍),左手執羽扇,正回望著跟隨的家人。一個男子走在他的後方,接著是抱著孩子的妻子騎在牛上,由僕人牽牛前進,牛後面還跟隨著兩個僕婦。順著山道走在最前頭的還有幾個僕人。山間小道在重疊的山嶺中彎曲盤繞,時隱時現,上到山凹深處,在一處稍稍開闊的崇山峭壁間隱隱可見幾間茅舍,展現遠離塵囂的幽然。那裡就是葛洪一家即將隱居之處。
主題意境
《葛稚川移居圖》的隱逸修仙的主題受到許多中國傳統文人藝術家摯愛,以此題作畫的不僅王蒙一人,然而以王蒙的畫作最有名。這個主題寄託了葛洪對生命真諦的追尋和行動的實踐。傳統文人也引用《葛稚川移居圖》避世隱居、修仙出世的寫照,作為寄情山林歸隱自然的心志之象徵。
此畫中的鹿寄託隱逸之情,映襯主題思想。道教中鹿是仙人或隱者的坐騎,故鹿又被稱為仙獸。道家說鹿是長壽的動物,可以活到千歲,葛洪《抱朴子》云:「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一生尋道訪仙的詩仙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騎白鹿訪名山的名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鹿與古之幽人隱士精神相契,成了古人表達隱逸之情的一種寄託。
此畫當也寄託了畫家王蒙本身避世隱居的精神世界。《明史》中記載王蒙曾作過元朝小官,元末亂世棄官歸隱黃鶴山(在今浙江餘杭縣),自稱黃鶴山樵。
在2011年北京拍賣會上拍出的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和這一幅的構圖極為雷同,人物行進的方向則相反,而且用筆、色彩情致也不同,其焦墨密點,用筆濃厚濕重,顯出蒼鬱的風格。
繪畫技法與意境
王蒙的外祖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家趙孟頫,家族中的藝術家極多,家學淵源深厚。王蒙詩畫兼工,在繪畫上尤其擅畫山水,遠宗唐代畫家王維,近以五代畫家董源、巨然為宗而有所開創。他的山水畫布局獨樹一格,大塊寫景,層層的重巒疊嶂和山林迫近眼前,好像沛然充塞了整個畫面,然而在遠處一抹淡淡的遠山拓展了畫外無限之境,近處的一泓清泉又留下了餘白,虛實相生。他善用前人畫山、石的皴法又有所開創,表現林巒疊嶂郁茂蒼鬱、巨崖峭立雄偉磅礡,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
本畫中的山先以淡墨立骨,然後再加染墨色,最後再勾勒皴擦、點染。畫家將擅長的披麻皴、解索皴[1] 、巨斧皴和淡墨勾石骨兼用而得其神妙,在妙用乾筆淡墨皴擦技法之下,畫中的高聳土山、堅硬峭壁非常逼真,層次變化多貌。山崖邊上雙鉤畫出的丹柯碧樹遒勁有力,敷上丹青和赭黃,點出了豐富的金秋氣息。畫中人物雖小,主角形神兼備,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放逸的情致和金秋的氣息融合一體。
後人的推崇
元代之後,明清的書畫家對王蒙讚賞有加,明代王世貞《藝苑巵言》說:「叔明(王蒙)師王維,穠郁深至。」清代惲壽平(惲格)《南田畫跋》說:「黃鶴山樵(王蒙)遠宗摩詰,其能自立門戶,頡頏黃、倪(與黃公望和倪瓚不相上下),蓋得力於北苑(董源)者深也」;又說:「 黃鶴山樵得董源之鬱密,皴法類張顛草書,沉著之至,仍歸飄渺。」惲壽平對王蒙之畫的點評「沉著之至,仍歸飄渺」可以說道出了王蒙的藝術造境的高妙,用沉穩之筆展現飄逸之情,真是難能可貴。後人將王蒙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蒙傳世的畫作只有十幾幅,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藏於上海博物館;《葛稚川移居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秋山草堂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
註[1]:「披麻皴」也稱為「麻皮皴」,是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其形狀如麻披散而錯落。此法善於表現江南土山平緩細密的紋理,董源多運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 「解索皴」特點是皴法線條較長而且多波折,好似解開的繩索,故稱之為「解索皴」,就像一團糾結著的繩頭,下面分解開來,以表現結構繁複的山脈紋理。
參考資料:房玄齡《晉書》《明史》《藝苑巵言》《南田畫跋》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