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法國馬賽大教堂:新拜占庭式建築的奇蹟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 譯
馬賽主教座堂(The Marseille Cathedral)位於馬賽二區,毗鄰舊港,從海上觀賞教堂非常雄偉壯觀。使用不同色調的石材和大理石,讓主教座堂有別於當代其它教堂。馬賽主教座堂遵循19世紀歷史主義風格設計,對過去各式風格採折衷與復興作法,不只是遵循拜占庭建築傳統而已。(Lamax/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30
【字號】    
   標籤: tags: , ,

馬賽大教堂(又譯:馬賽主教座堂,the Marseille Cathedral)可謂新拜占庭式建築(Neo-Byzantine architecture)的奇蹟,更是法國中世紀以來所建造最大又最古老的教堂。馬賽大教堂是19世紀崇尚歷史主義(Historicism)者參考的典範,歷史主義著重在復興過去的建築風格。

大教堂地處馬賽的新、舊港口之間,當地稱之為「瑪卓大教堂」(Cathédrale de la Major或the Major Cathedral)。

馬賽在19世紀時是法國第二大城市、第一座港口。由於開放的海上通路,馬賽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重要的通道。當地人決定建造一座大型教堂,規模媲美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1852年,馬賽主教委託建造一座羅馬──拜占庭風格(the Roman-Byzantine style)的大教堂,以喚醒這座海洋城市與古代拜占庭帝國的連結。

1852年9月26日,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在這座古老的中世紀大教堂位址上動工奠基。有些建築因新設計的八個穹頂而拆除,但新舊兩種建築結構至今仍然可見。

大教堂依據建築師萊昂‧沃杜耶(Léon Vaudoyer)的規劃於1852至1893年建造,歷時40多年完成。建築師亨利‧雅克‧埃斯佩蘭迪厄(Henri-Jacques Espérandieu)負責架構和穹頂,建築師亨利‧安托萬‧雷瓦伊(Henri Antoine Révoil)負責室內設計。 大教堂於1893年竣工,特色包括典型拜占庭風格的條紋(striped)立面設計;以黃金、青銅、大理石等妝點色彩繽紛的室內;還有馬賽克圖樣、雕像和彩色玻璃花窗等設計。

馬賽大教堂的穹頂(圓屋頂)(Dome)設計非常精細繁複。穹頂和尖頂(Spires)的設計參考了東方和西方,並以法國阿維尼翁主教座堂(Avignon Cathedral)為藍本。圓頂與瞭望塔(Cupolas)則參考了伊斯坦堡(Istanbul)的拜占庭教堂。

馬賽大教堂精緻繁複的穹頂特寫。圓頂與瞭望塔(Cupolas)參考伊斯坦堡(Istanbul)的拜占庭教堂風格。(Idgfr photos/Shutterstock)

馬賽大教堂的立面佈滿條紋(stripes)設計,展現非凡氣勢。屋頂有兩座圓頂塔樓,中間有一廊台(gallery)連接兩座塔樓。正下方有七尊雕像排成一排,包括中央的基督、使徒、同伴,以及馬賽主教。雕像下方是一個圓拱,內有裝飾教堂大門的龕楣(Tympanum)。

龕楣是大教堂入口上方的半圓形建築結構,位在基督與門徒雕像的下方,立面三個拱門(triple arch)之上,中央有一扇大理石玫瑰窗,周圍有藍色和金色的馬賽克構成耶路撒冷(Jerusalem)與伯利恆(Bethlehem)的圖樣,靈感來自意大利拉溫納的加拉‧普拉西提阿陵墓(the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 in Ravenna)。

布滿條紋的立面讓馬賽大教堂顯得氣勢非凡。屋頂有兩座圓頂塔樓,中間以廊台連接。廊台下方有一排雕像,再往下還有一個圓拱與教堂龕楣。(Idgfr photos/Shutterstock)
龕楣位在立面三個拱門之上,中央有一扇大理石玫瑰窗,周圍有藍色和金色的馬賽克構成耶路撒冷(Jerusalem)與伯利恆(Bethlehem)的圖樣。(medhi33300/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室內平面為拉丁十字形(Latin cross),主中殿含三個區域,地板以威尼斯式馬賽克(Venetian mosaic)裝飾。紅白相間的大理石柱撐起三道拱廊、拱頂與穹頂。室內採多色裝飾(polychromy),暖色調交替,呼應教堂外立面設計。

主中殿由三個區域構成,地板以威尼斯式馬賽克裝飾。紅白相間的大理石柱撐起三道拱廊、拱頂與穹頂。室內採多色裝飾,暖色調交替,呼應教堂外立面。(John Silver/Shutterstock)

其中一個側殿(side nave)的牆壁以金色和大理石裝飾,讓人憶起富麗堂皇的拜占庭教堂。深灰色的斑岩柱(porphyry columns)向上支撐著拱門,柱子有大理石樹葉雕刻裝飾。引人注目的青銅燭台(candelabra)則從穹頂的大理石欄杆(balustrade)向下垂吊。祭壇位於藍色和金色馬賽克藝術裝飾的三重拱門內,中間擺放一座聖韋洛尼加(St. Veronica)替跌倒的耶穌擦拭臉龐的雕像,由奧古斯特‧卡利(Auguste Carli)雕塑。

圖為大教堂裡的一處側殿,牆壁以金色和大理石裝飾。青銅燭台從穹頂的大理石欄杆向下垂吊。祭壇位於藍色和金色馬賽克藝術裝飾的三重拱門內,中間擺放一座聖韋洛尼加替跌倒的耶穌擦拭臉龐的雕像。(Joaquin Ossorio Castillo/Shutterstock)

主祭壇(Main Altar)上方是中央青銅穹頂,周圍以四根來自北非突尼斯(Tunis)的瑪瑙柱(Onyx Columns)支撐,加以精緻的金色花朵裝飾。八角形穹頂的光線來自八個白色大理石柱圍成的半圓拱形窗戶。穹頂為深藍色背景,中心是彩色玫瑰花形圖樣。

中央青銅穹頂位在主祭壇上方。八角形穹頂的光線來自八個白色大理石柱圍成的半圓拱形窗戶。穹頂為深藍色背景,中心是彩色玫瑰花形圖樣。(John Silver/Shutterstock)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自2019年以來,一支由國際專家組成的考古團隊在伊特魯里亞-羅馬浴場聖堂(Etruscan-Roman bath sanctuary)進行挖掘,出土了20多尊古代青銅雕像和其它物品,以及5000枚金幣、銀幣與青銅幣──這是意大利迄今為止發現最大宗的伊特魯里亞和古羅馬青銅雕像。
  • 法國艾克斯大教堂(Aix Cathedral)主要是哥特式建築,但也有古羅馬、羅馬式和巴洛克風格等設計元素。教堂西側立面是哥特式設計,有精緻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細節。整個外觀融合多種建築風格,包括羅馬式石牆、頂部有裝飾尖塔的淡黃色扁平矩形扶壁等,皆與正門中央的建築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 1805年,維拉諾宮成為波蘭一座公共博物館開幕,三間房合併為一個藝廊,有著龐貝粉紅色的牆面和古典的裝飾主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從天花板上的肖像獎章(portrait medallions)中向外望去,同時也可欣賞他們的傑出作品。博物館每週四供所有人免費參觀,這項傳統延續至今。
  • 比爾特摩莊園奢華建築的內部有250間房間,其中臥室35間,浴室43間,還有65座壁爐。莊園擁有相當先進的科技,安裝了室內管道和電力(這在1800年代末期可是奢侈的享受)。此外,莊園還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和保齡球館;甚至還有足以容納一個人的升降機。圖書室和宴會廳後面有一個「秘密」通道系統,直達主臥室的壁櫥區域。這些通道主要由范德比爾的僕人使用。
  • 路德維希堡宮(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北部,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巴洛克建築群。路德維希堡宮不論在規模、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築風格等方面皆與法國的凡爾賽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位居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地區,而有「施瓦本的凡爾賽宮」(Swabian Versailles)之稱。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 法國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與王室家族中出名的藝術鑑賞家英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結婚後來到英格蘭。她出身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贊助家族美第奇(the Medici),因而成為17世紀英國藝術、文學和建築等項目的忠實贊助者。
評論